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一则新闻让男子找到亲大哥 哥俩失散14载终聚首

2011年10月11日 14:23 来源:广西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0月10日上午,钦州市钦北区的曾龙(化名)一下班车,便和记者拦下一辆的士直奔江南区新兴苑小区。在新兴苑小区路边,一位老人正徒步走来,曾龙兴奋地大喊:“大哥,我在这里!”老人正是曾龙苦寻了14年的亲哥哥黄启亮。曾龙一把拉过记者,对哥哥说:“多亏了当代生活报的记者,才让我找到你啊!”

  原来,10月5日,在南宁过重阳节的曾龙,看到表弟收藏的本报7月19日一则配图新闻:《爱心相助,小丽父女昨搬新家》。令他眼睛一亮的是,“新闻里写的这个人正是我失散了14年的亲哥哥!”随后,在本报的牵线下,这对失散多年的兄弟终于团聚。

  偶然:

  发现失散哥哥受报社帮助

  10月9日,记者正在办公室里写稿,一位同事递过一张纸条,告知有读者急着找记者。按照纸条上的电话号码,记者拨打过去,一位男子在电话里急切地说:“冯记者,可找到你了,快告诉我大哥现在住哪里吧?”

  原来,打电话的人叫曾龙,是钦州市钦北区贵台镇那美村委那尧村人,已年近五十。10月5日下午,他从钦州坐车到南宁江南区苏圩镇一位亲戚家过节,在和亲戚攀谈间,他无意中提到,自己有个年过六旬的哥哥,听说也在苏圩镇,已经跟他有十四年没有联系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曾龙的表弟马上接过话说:“今年7月份的时候看到《当代生活报》在连续关注报道一对捡垃圾父女的故事,故事主人公老黄长得很像你说的哥哥,我已经把报纸给收藏起来了。”“报纸在哪里?快拿来给我看看!”曾龙急切地问。

  当表弟拿来几张报纸,摊在桌子上时,曾龙发现本报7月19日第7版的一则新闻:《爱心相助,小丽父女昨搬新家》配发的图片,图中新闻主人翁黄启亮和小丽正幸福地坐在一张新饭桌前吃饭。“表哥你看,这里面写的是不是你要找的大哥?”表弟问。

  曾龙看后,惊喜地大叫起来:“没错,这个老黄就是我大哥!”尽管已经十几年不见,但大哥的模样依然让曾龙印象深刻。(黄启亮13年前捡到弃婴小丽,靠捡垃圾收入把小丽养大,最终帮助父女俩住进了新的租房,小丽也获得爱心人士资助上了中学。)。

  寻人:

  四处打探找不到哥哥住处

  曾龙告诉记者,大哥黄启亮和自己已失去联系有14年了,这些年他一直在想办法找哥哥,但哥哥居无定所,一直没有音讯,家人还一度认为他可能已经“不在了”。现在看到报纸,知道哥哥和侄女得到本报的帮助,父女俩搬到了沙井杨村居住,而小丽也被就近安排在沙井中学读书,这让曾龙很是高兴,想见到哥哥的心情就更迫切了。

  10月6日,按照报纸上描述的地址,曾龙和表弟冒雨赶到杨村。在村里,他逢人便拿出报纸问:“你认识报纸上这个人么?”但所有村民都说不认识,打探半天也没问到哥哥的住处。

  曾龙不甘心,他又赶到小丽就读的沙井中学,想从学校方面获得哥哥和侄女的线索,但因为当时正值国庆假期,他没有找到小丽的班主任。最后,只能留下电话号码,请学校帮忙联系。眼看几天过去了,还是没有得到任何消息,最后只好向本报记者求助。

  感动:记者帮忙,兄弟俩异乡团聚

  得知曾龙寻亲的故事后,记者立即与黄启亮取得了联系,老黄也很高兴地答应见弟弟一面。

  “大哥,大哥……”在约定好的见面地点新兴苑小区门口,曾龙远远就认出了老黄,大声呼喊老黄并使劲招手。

  “你变胖一点了,也老了。”老黄也很快认出了弟弟,兄弟俩就在草地上聊了起来。黄启亮话不多,看得出他内心百感交集,心中似有酸甜苦辣一言难尽。他告诉记者,弟弟曾龙生于1963年,那时候自己已经10岁了。他记得自己上小学时,经常背着弟弟出去玩耍。可惜当年家里实在太穷了,不得已,他妈妈带着一岁多的弟弟改嫁到了钦州市钦北区的一户人家,而他们的父亲也在几年后病逝。此后,黄启亮就成了没人管教的孩子,四处流浪。

  刚开始时,黄启亮和钦州的弟弟、妈妈还有联系。1998年黄启亮在大沙田捡到弃婴小丽后,还曾把小丽带到钦州请妈妈帮忙照顾,但因为妈妈双眼患有白内障,视力不好,黄启亮感觉妈妈照顾小丽很吃力,又把小丽带走了。此后,黄启亮和弟弟、妈妈彻底失去了联系。

  谈起为何这么多年不和弟弟联系时,黄启亮说,这些年他漂泊在外,穷困潦倒,过得很落魄,怕妈妈责骂他没出息,没脸再见亲人,所以一直不敢联系。

  亲情:

  弟弟表示

  将尽力为大哥分忧

  随后,曾龙用电话接通了远在钦州的87岁的老母亲。曾龙把已经找到大哥的好消息告诉老母亲之后,他把电话转交给了老黄。老黄拿过电话后,用家乡话跟老母亲聊了十几分钟,并表示不久后会去钦州看望老母亲。

  从报上得知侄女小丽在本报帮助下正在沙井中学读书,曾龙表示希望记者带去看一看。

  在沙井中学,当班主任黄礼芬把小丽带到曾龙和黄启亮面前时,黄启亮赶忙告诉小丽:“这是我失散了14年的弟弟,快叫‘叔叔好’。”曾龙听着小丽和自己打招呼,会心地笑了。

  “小丽在班上学习很用功,成绩挺不错的,平时和同学相处得也很好。她能够这么健康快乐地在这里学习,多亏了《当代生活报》和其他爱心人士的帮助。”班主任黄礼芬向曾龙介绍。

  看到侄女在这里得到很好的照顾,曾龙再次对本报的热心帮助表示感谢。他说,自己现在在钦州市区打工,家里三个孩子也都20多岁了,都在外面打工,生活过得还可以。他还告诉记者,黄启亮在钦州还有个同母异父的妹妹,“昨晚听说我和生活报的记者联系上了,很快就能见到哥哥了,她即托我带来了一些钱资助哥哥。”

  曾龙表示,哥哥得到报社和爱心人士帮助,这让他感动不已,作为弟弟,更有责任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哥哥,帮他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兄弟俩还约定,在今年冬至节到来时,带上小丽一起到钦州去看看年事已高的老母亲。

  至此,也祝福他们:从今往后生活过得更美好! (当代生活报 冯耀华 詹曙光 李熠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姚培硕】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