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游已成刚性需求
有网友表示,黄金周外出旅行不能说是一个好的选择:乘火车一票难求、拥挤不堪,坐飞机折扣全无、难保准点;开汽车难免堵塞、更怕车祸。就是到了景点,置身于人山人海之中,看不好玩不好,也使得兴致全无,只落得一身疲惫。然而现在多数人除了黄金周,还有什么时间可供自己选择和支配?
“排再长的队又能怎样呢?平时没有时间,一家大小都凑齐了,也只有国庆黄金周了。”近几年国庆假期都带着孩子出游的江明表示,说黄金周出游是跟风、是非理性的,这并不公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教授表示,1995年5月开始双休日之后,我国曾出现了周末周日的旅游热潮,1999年10月职工放假办法调整后,全国更出现了旅游的“井喷”。这些热潮和“井喷”的出现,都是居民对旅游的自发选择而形成的。
从全国范围来看,出游的需求依然逐年看涨,并且增幅加速。2005年国庆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旅游者突破1亿,达到1.11亿人次;2009年国庆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旅游者突破2亿,达到了2.28亿人次;今年国庆黄金周则首次突破3亿人次。笔者查阅相关数据还发现,2000年至2005年,15个黄金周出游人数达11.8亿人次,几乎每一年全国假日办统计到的全国接待游客数量均节节攀升。
“国庆黄金周接待量从1亿到2亿间隔3年,而从2亿到3亿只间隔了1年,尤其是‘五一’黄金周取消后加剧了国庆黄金周的拥挤,出游需求已经渐趋刚性,出游需求的‘堰塞湖’已经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表示。
笔者发现,2007年之前的国庆黄金周接待量同比增长普遍在10%,但是2008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一年“五一”黄金周被取消,长假出游选择减少,当年国庆黄金周增长幅度就升至22.1%,此后2009年、2010年的增幅均接近30%。
刘思敏认为,当今社会已逐渐步入“民以乐为本”时代,按照恩格尔定律,随着经济的繁荣与增长,恩格尔系数会下降,人们用于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费会随之增加,而旅游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或将从反方向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
“错峰”出游或可缓解
每一个黄金周,基本上都被贴上所谓史上“出游人数最多”、“交通最拥挤”的标签,但是很快就会被下一个黄金周所打破,而环境破坏、服务质量下降、旅游体验恶化等基本上在每个黄金周结束后都会出现,有限的景区点数量在庞大的客流量冲击下,不堪重负。
有评论认为,对于黄金周人流扎堆,常见的分析不外乎是长假少,但忽视了另一原因,即休闲资源的匮乏。13亿人只有3000多个博物馆,数量严重不足且大多数缺乏吸引力,在旅游休闲资源的开发上,缺乏开阔的思路,大多热点旅游城市除那些耳熟能详的传统景点外,很难听到其他叫得响的新旅游品牌。“从资源上入手应该算是方法之一,但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资源品位的差异化,不可能每个景区都能评上4A或者5A,品位高、服务好的景区点总是人头涌涌。”劳毅波表示,今年国庆广东众多温泉度假区人满为患,就是很好的例子。
同时有人建议,各省轮流放假,放弃全国统一的黄金周。“错峰放长假看上去很美,但会导致全国性的大混乱,对全国性的市场秩序和行政秩序都是强行打乱。”刘思敏说。
刘思敏建议,由于长假供给的短缺,民众出游需求的“堰塞湖”已经形成,国庆黄金周井喷只是一连串的“报警信号”之一。现阶段疏通民众出游需求“堰塞湖”的根本之道是在进一步切实推进带薪休假制度的基础上,再增加3个法定假日,通过前挪后借双休日,增设一个春夏黄金周或一个避暑黄金周(8月上旬),或者将春节黄金周延长到10至14天,现有的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可以采取新的放假办法——在节日当天放假一天,原则上不调休,若节日恰逢双休日,则固定在双休日之后的周一(或之前的周五)补假,形成固定、可预期的小连休(或者不再另行补假),这样就既能保证传统节日可以处于休假状态,又不至于因为频繁的双休日调休严重打乱生活与工作节奏,同时由于三天与两天相比,其功能难以产生质变,因此也不至于影响休假的质量。记者 蔡华锋 实习生 罗瑞娴 发自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