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学者析小悦悦事件:路人"集体失明"是典型的"私"

2011年10月27日 10: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学者析小悦悦事件:路人“集体失明”是典型的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啸做客中新网视频访谈,解析社会道德热点话题。中新网记者 林沛青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10月27日电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啸今日做客中新网视频访谈,解析社会道德热点话题。王啸在解析“小悦悦事件”所暴露出的人性冷漠心理时指出,“集体失明”是典型的“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提出,全社会应营造一种氛围,不要让见义勇为的人做了好事,再承担那种不必要的伤心。

  年仅2岁的小悦悦,两辆穿行小巷的汽车,19个做出不同反应的路人,原本毫不相干的人与物,在一段7分钟的视频里,引发了中国社会一场关于人性冷暖的全民大讨论。此事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如此规模的舆论场,是因为18名路人那让人心寒的“集体失明”点爆了社会上积怨已久的对于人心冷漠、道德沦丧的激愤和谴责。

  王啸称,18个路人的冷漠,或者叫做“集体失明”,有一些原因需要具体分析,“也许有的确实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比如他没有在第一时间意识到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这么想也可以理解。”他表示,这个事件之所以触动社会神经,是因为“举手之劳就可以挽救一个美好生命的时候,我们为什么更多地选择了一种回避?”

  王啸进一步解析,有些人见死不救或是因为意识到此事和我无关,“这就是我们说的典型的‘私’。这不是我的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王啸表示,最近发生的一些热点话题,引发社会作出尝试和分析——我救助受了这么重伤的小女孩,如果这个孩子的家长讹上我了怎么办?我要为做一个好事,付出多大代价?“也许我也是一个底层挣扎的打工仔,这样的一些念头很可能使这样一类人在最关键的时刻犹豫。”

  王啸借此呼吁,社会公德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同时全社会怎样营造一种氛围,不要让这种见义勇为的人,做了好事,再承担那种不必要的伤心,这需要我们给他们创造很好的平台。”

  他指出,这18个人所表现出来这种“集体失明”之所以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说明此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代表性,同时也说明很多人还怀揣着一种对美好东西的向往。“怎么去改善它,提升它?尽管我们每个个体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无数这样的人,都力所能及地往前迈一步,就会成为社会的普遍行为。”王啸说。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