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能否激发善举?
支持者:现实版的“宣传片”或许能唤醒扶弱互助的传统美德。
反对方:不诚信的“助人秀”会打击公众“助人意愿”。
章钧反复强调,“炒作”需要动机、目的,“我们为何要借此炒作?而且我们没有在视频中植入任何产品信息”。
但他在昨日说明会上却向记者们提出了“合作”的设想:希望能为上海的公益组织做免费策划,帮助他们寻求赞助,改善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的生存环境。他还计划“借势”组织员工走上街头当志愿者,唤醒更多爱心。
无独有偶。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艺术系学生23日上午在广州闹市两次做“晕倒”试验,以现场推广“拒绝冷漠、传递爱心”签名征集活动。在两次试验中,围观者众,从其中一名“晕倒”女孩身边走过的一位男子甚至拔腿就跑。幸而,拨打求救、报警电话的市民不在少数。
网上对此也有质疑:虚饰的表演只会伤害伸出援助之手的好心人。更激烈的观点是:这种造假或炒作,是否应该受到法律制裁?
本报记者昨日采访上海市欣隆律师事务所律师杨东,他表示:就目前法规而言,即使确实是炒作,只要不侵权,只要没造成财产人身损失,则无需法律制裁。“除非视频中的孕妇不同意被炒作,认为侵权或伤害人身,才可主张法律诉讼。”
法律之外,一个关于道德的问题浮出水面——在道德滑坡的当下,关于道德的炒作或表演到底能不能激发公众助人为乐的善举?
中国好人网、“搀扶老人风险基金”的创办者谈方昨日对本报记者说,不诚信的“助人秀”会打击公众原本就比较脆弱的“助人意愿”,形成一种“狼来了”的社会心态,使原本可能有助人意愿的人产生“自我开脱”的借口——“别管了,这也许是假的”。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邓伟志昨日向本报记者表示:“介乎演戏与警世之间,只是把源于生活的舞台表演搬进了马路,未尝不可。”
他的观点是,这种现实版的“宣传片”或许能唤醒扶弱互助的传统美德。炒作也好,造假也罢,只要目的不是为了商业利益或个人出名,那么将普通的感动从舞台搬到现实,或许能够将感动渐渐营造成生活中的常态,就此修复道德风尚。依据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1974年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因此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就开始了螺旋过程,使得表述的意见渐被确立为主要意见。而这个过程如果有大众媒体参与,螺旋往往形成得更快、更明显。
“我最担心是将好心误作恶意。”邓伟志说,希望人们面对这类表演不要一味质疑,不要一味放大,尤其是媒体,更希望能承担起引导舆论、重建道德的重任。不过,邓伟志还表示:“这种表演的解决方法只能是暂时的,不能解决长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