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悦悦事件”再次刺痛了道德的软肋。有人提议立法惩罚见死不救者,更多的人建议出台更多的细则保护和鼓励见义勇为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每一次涉及道德、良知的大事件发生后,都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但风波平息后,一切照旧。这值得人们深思。
在一些负面新闻的影响下,许多人都感叹好人难做,面对他人的危难,选择冷漠旁观。这其实是为自己内心阴暗的一面找借口。曾因扶起小悦悦而成为平民英雄的陈贤妹谈及救人的动机时,质朴的她只是说:没想那么多,总要有人帮助的。是呀,没想法,就是最好的想法。相信一些见死不救的冷漠路人,也不全是冷血动物,主要还是“想法太多”,把简单的问题想得太复杂。最终,自私战胜了善意,冷漠代替了温情。
虽然,救人反被诬陷的事例时有发生,甚至因此惹上了官司,但这些仅是个案,并非主流,不能无限放大。尽管有关部门为规避救人反遭诬陷的尴尬困境,出台了一些救人指南,但救人从来就不是什么“技术性”的难题,只是因为心里有太多功利的想法,捆住了自己的双脚和双手,不敢越“雷池”一步。在危急关头、千钧一发之际,需要的是果断行动的勇气,才能让生命备受呵护,爱心得以张扬。如果他人遇到危险,我们总是先权衡利弊,总结得失,再在心里打个可行性的报告,再决定要不要救人,一切都晚了。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古训也仅是出于扶危救困的原始动力,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但却能代代相传,成为约定俗成的潜规则。以无招胜有招,救人何必想太多,太多的私心杂念,必然影响你的行动力。救人先救己,剔除阻碍行善的心魔,回归原始的救人动机,让救人成为下意识的举动。这样,扶危救困才能成为人们日常的行为习惯,让社会处处充满爱的暖流。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