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七旬孤寡老汉义务摆渡20年 住草庵水电不通(图)

2011年11月01日 10:19 来源:大河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七旬孤寡老汉义务摆渡20年住草庵水电不通(图)
老人的摆渡船是两岸通行的重要工具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核心提示

  一条70米宽的河流,成为王丙心一生都没离开的活动之地。如今,71岁高龄的他,拖着一条病腿,仍然坚持为河两岸的群众义务摆渡。这,已经持续了20年。

  每天都有上百人次乘船过河,每人次按1元钱计算,也可收入百元。但这名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住着四处漏风的草庵,却选择了“不收钱”。乘船过河的男子范国停说,他坐船不下百次,但至今也不知道老人的姓名,就知道他是个好人。

  A

  忙活一上午收了一包烟

  王丙心摆渡的河流叫汝河,河的东岸是叶县洪庄杨乡王湾村,西岸则是襄城县丁营村,摆渡地点距离叶县县城有20多公里。

  早上9时许辗转到达时,老人已经在忙碌。他身穿一件深蓝色的棉大衣,左胳膊下拄着拐杖,蹒跚着解下锚绳,将船推进河里。一名焦急的妇女带着生病的女儿,和婆婆一起到对岸去看病,船上还放着她们骑的摩托车。老人紧拽着一条横跨河两岸的钢丝绳,3分多钟就运过了河。

  老人说,目前的河宽有70多米,深近5米。如果涨水时,河宽超过百米。两岸五六个村庄的村民到对岸办事,都得乘船。如果绕行,往上游得多跑6里路,往下游则多跑8里路。

  乘船的人,几乎都和王丙心熟。一坐上船,他们都给老人递烟,并打招呼寒暄。有不少人,直接让老人歇着,自己拽着绳索让船过河。这时,老人就会坐在船上那张破木板上,惬意地抽烟。遇到骑着摩托车带东西的人,到岸时,他总是不忘上前推上一把。

  老人没有闲住的时候,几乎每10分钟,就得到对岸一趟。一趟船上也就坐两三个人,但通常还要放上他们骑的摩托车或自行车。

  一个上午的时间,记者数了一下,老人一共摆渡了40人次。没有一个人掏钱,他唯一收获的,就是一个乘船的老妇送来的一包价格低廉的烟,但王丙心从口袋里掏出这包烟时,一脸的满足。

  B

  义务摆渡20年

  2007年左右,襄城县地方海事处在这里设立了“苗府渡口”,并专门建了候船亭,更换了摆渡的船。海事处还专门对老人进行了简单的培训:超过5级风不渡,水大也不能渡,并向他核发了营运证,过一段时间还会来查看一番。

  最早在此摆渡的并不是王丙心。几名经常坐船过河的村民说,原来在此处摆渡的是苗府村一个苗姓男子。对经常过河的村民,苗收粮食;对于不熟悉的路人,苗收钱。一开始,在人多忙不过来的时候,王丙心会过来帮忙,后来苗当上电工不再摆渡后,王丙心买下船,开始义务摆渡,如今有20年了。

  王丙心早年因为家贫,没能成家。上世纪70年代,父母先后去世,他就独自搬到汝河河套里搭个草棚靠捕鱼为生。当时,正值壮年的他干活不惜力气,经常帮苗撑船。最初是木船,后来换成了小铁船,再后来才换成现在的大铁船,摩托车也能放上去。原来使用木篙撑船,后来为了安全起见,就在河两岸各栽了一个大木桩,木桩上拴上钢丝绳,只需手不离绳,凭借水的流动,就能把大铁船一点一点移向对岸,这样也能省力不少。

  听说记者采访,襄城县苗府村的范国停一坐上船就说,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老人就在此摆渡,“不管认识不认识,从来不收钱,最多递根烟”。范说,他东南西北在全国跑了几十年,没见过和老人一样干活不提钱的。河道里,冬天刺骨冷,夏天酷热,但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老人都坚持在河道上摆渡。

  几乎每个乘船的人,都能说出王丙心的好。这个说,遇到老弱病残的乘船,他经常会背下船,送一程;那个说,遇到推架子车或者带东西多的人,他会主动帮忙……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