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近七成受访者感觉空气监测数据和直观感受不符(2)

2011年11月08日 05:3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公众的健康受损就是很严重的代价”

  安徽省某县级市发改委的刘飞(化名)告诉记者,影响当地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是工业污染的排放物,包括纸厂、木器加工厂、活性炭生产厂等。当地虽然有环保准入制度,但一些老企业即使达不到标准,也不能停产,只能督促改进。

  “现在治理污染的最大困难,就是与经济发展的思路相悖。”刘飞直言,不少官员在公众场合强调要重视环境,但内心还是更重视GDP、工业增加值,“光保护环境了,经济上不去,政绩上不去,怎么在官场上混?”

  在工作中,刘飞经常接触一些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他发现,这些数据只能起到参考作用,有时还会起负面作用。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见到一些地方环境特别好,可能就不愿意来,因为知道这些地方可能要求比较严,环评通不过。

  调查中,对于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85.3%的人直指“某些地方政府GDP至上,工业污染严重”。对于治理空气污染,69.4%的人建议“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环境空气问题”;63.9%的人希望“公布更精确的监测数据”;60.0%的人建议“对社会生产进行动态调控,调节污染源总量”;55.3%的人表示“各地不能各自为战,应统筹考虑、联手防治”。

  李波认为,政府对污染企业一定要加强监控力度,弄清楚企业排放气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不能总以经济发展的理由让大家忍着。事实上,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代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GDP了。

  他介绍,在日本,老百姓可以去市政厅申请一种一次性简易试剂,用来检测家里或周边某些物质含量是否超标。市政厅让公众检测出于两个目的:一是让公众亲自参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二是公众可以监督周边企业,对企业形成压力。

  对于空气污染,普通人能做些什么?54.1%的人表示,“出门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32.1%的人选择“不开车”;38.1%的人“关注空气质量监测情况”;29.0%的人“掌握雾霾天防护知识并向身边人宣传”。

  面对雾霾天气,不少人已在采取自我防护措施。63.2%的人表示会“减少外出”,51.5%的人“关闭门窗”,39.2%的人“出门戴口罩”;21.9%的人会“购买空气净化器”。

  李波前两天经过鸟巢,看到在大雾天气里,还有不少学生在晨跑。有的学生跑累了就靠在树上大喘气。这让他很担忧:孩子的健康会不会受影响?

  针对雾霾天气,袁志彬认为,应该建立起专门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比如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或四级以上污染水平时,室外体育课等露天活动必须取消;对在空气污染环境中工作的岗位提供补贴;同时通过媒体发布公告,建议人们尽量减少外出。

  “应该建立一些预警机制,公众的健康受损就是很严重的社会代价。”李波建议,教育部要考虑改变孩子的锻炼方式,以适应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卫生部门也应该出台相应标准,比如在什么样的天气不适宜做哪类运动,还应该编制一些手册,指导公众在特殊天气应注意什么。

  调查中,55.6%的人希望建立雾霾指数预报和预警机制;44.7%的人希望,有关机构加强指导工作,帮助民众抵御雾霾伤害。本报记者 黄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