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昆明12月8日电(朱发江 孙启元)夜幕渐渐降临,云南边境口岸的夜生活却刚刚开始。
在中缅边境的打洛镇上,霓虹闪烁,热闹非凡,歌舞厅、洗脚屋、棋牌室的彩色招牌令人目不瑕接,来往商贾游客各行其乐,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而在几百米之外的云南某边防团六连,官兵们在花园般的营区里同样各有其乐,或弹拉演唱,或读书阅报,或上网冲浪……
该连指导员张长义告诉记者,“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曾是云南边防官兵业余生活的真实写照,甩老K、下象棋、打篮球曾在连队文体活动中唱“主角”,然而,随着边境的开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原本寂静的边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传统军营文化也遭遇了一股诱惑力十足的“冲击波”。
“近年来,云南省军区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特色,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大力开展‘云南边防八千里文化长廊’建设活动。我们连队的文化活动平台就是‘八千里边防文化长廊’的一部分,有了这个平台后,连队的文化娱乐活动大为丰富。课余时间、节假日战士不出营区就能进行自己喜爱的各种娱乐活动,”张长义说。
据悉,在云南八千里边防上,有各类开放口岸50余个,各种通道和边贸互市点数以千计。面对缤纷多彩霓虹闪烁的边境,云南各边防团队领导意识到,必须用新思维、新观念来谋化和建设军营文化。近年来,他们按照“队列集会有歌声、假日周末有活动、重大节日有晚会、体育每月有比赛”的基层文化建设要求,投资2000多万元为全区98%的单位建起了设施齐全的“6室4场1橱窗”(图书阅览室、荣誉室、网络室、棋牌室、电视音乐室、球类运动室、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宣传橱窗)。使官兵玩有去处,乐有场所,在健康的军营文化活动中怡情养性。
“军营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部队战斗力和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当然,文化活动并不是‘拴’住兵的一根缰绳。”云南省军区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军事文化的战斗本质,突出军营特色,在贴近连队、贴近生活、贴近使命任务上下功夫,大力培养官兵的浩然正气,提升部队的战斗精神。
某边防团“军民演唱组”在驻地颇有名气,成为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团队的新人新事,以及执勤巡逻、参加重大演习等活动中的“拿手戏”,都被他们搬上舞台。该团驻地是典型的热带山岳丛林地,他们针对新战士刚参加巡逻出现的怕苦怕累思想和恐惧心理,编排了《心中的界碑》和《咱们的巡逻线》等9个节目,从不同角度再现了官兵在巡逻线上逢山穿林、遇涧涉水、战毒虫、斗野兽的情景,形象直观地融入了执勤巡逻中所要携带的装具及注意事项、情况处置等,使过去枯燥单调的训练变得生动有趣。其中,对如何在原始森林中识别方向时,穿插了一段快板:“密林辨向并不难,树叶可以当指南,面向阳光叶发亮,背向阳光颜色淡;步行宁走嶙峋路,尽量不把荆棘穿……”官兵们称,“这样的节目反映的就是我们的生活,看一次有一次亲切感,百看不厌。”
“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对军事文化创新提出的新要求,军营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哪里 ”针对这一问题,云南省军区一直在不停探索,而拓展网络文化成了他们迈出的第一步。
记者在云南边防某七连团网络室看到,数十台电脑前座无虚席,官兵有的在网上聊天,有的在网上进行军事游戏对抗赛,有的正在欣赏最新影片,玩的不亦乐乎……据介绍,该团在网上建立了“聊天室”、“音乐屋”、“影视城”、“电子书库”、“在线论坛”等板块,官兵只要轻点鼠标,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网趣”。
而针对所属连队大都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实际,云南各边防部队把民族文化活动项目也移植到官兵的文化活动中。近两年来,先后引进了彝、苗、白、藏、哈尼等十余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活动项目。如将彝族的摔跤用于提高侦察分队的身体对抗能力;将苗族的“爬花竿”用于提高通信分队的攀登技能;将哈尼族、佤族的竹竿舞、过独木桥用于提高步兵分队的跨越障碍的技艺等。有关专家考察后,称他们走出了一条特殊地域条件下开展文化活动的路子,做到了强身健体和娱乐活动两不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