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一位自称是肯德基员工的读者打进本报96068热线:“我们有个同事,每隔28天就去献血。小伙子刚上完夜班,又去献血了。”
赶到省血液中心,我们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小伙——高个头,壮身板,皮肤黝黑,身上穿了好多件薄外套和薄线衣,鸭舌帽上印着“KFC”。
他叫雷会俊,今年28岁,河南人,言语不多。我们多次问起献血背后的原因,他总是用同一句话“打发”我们:“没啥,因为是好事呗。”
“想帮白血病患儿,我没钱只能献血”
念完初中,雷会俊就出来打工了。他最爱看一本叫《打工知音》的杂志,无偿献血也是从这本杂志开始的,“我看到了很多得白血病的小朋友,很可怜”。
“这些小朋友要治病,但要么缺钱,要么缺血。”在肯德基打工,雷会俊一个月赚的钱只够自己用,但他还是想帮那些孩子。
他说:“我没有钱,但我可以献血。”
第一次,他献的是全血,医生嘱咐他得休息6个月才能再献。
“得半年呢,我等不了。”雷会俊不是一个急性子的人,说话慢悠悠的,但献血这件事他比谁都急,“献得越多,就能帮到越多的孩子”。
后来,他得知献血小板只要隔四周就行了,便每隔28天到省血液中心报到。我们问他一共献过多少次,他腼腆地说记不清了。我们只好按他累计13200毫升的献血总量来算,他一年多来大约献了16次血。
“小时候双亲卧病,家里卖了一头牛”
雷会俊的热心肠,和他的童年经历有关。
“我七八岁时,家里可苦了。妈妈刚动手术切了脖子里的肿瘤,马上又坐骨神经痛了,爸爸也椎间盘突出,家里一下少了两个劳动力。”
“没人下地,家里就没了收入。”我问他,那日子怎么过?他抬头说:“那年家里卖了一头牛,老师同学也常常来帮我干农活。”他还记得,爸妈都没去大医院看病,只按村里流传的土偏方抓药,“熬着熬着,身体和日子都熬过来了”。
下班路上去帮老人,但常遭冷眼
雷会俊做的好事并不止献血这一件。
“我骑电瓶车上下班,经常看到老人提着很重的东西在走,真怕他们摔倒。”每次看到这种情况,雷会俊都会上去扶一把,想帮忙拎拎东西。
可一片好心,换来的是敌对、提防的眼神。“可能怕我是坏人吧。”他自嘲。
“很多人都在讨论要不要扶老人,我说当然要啊,为什么不呢?我在肯德基上班,常和年轻人打交道,这个社会以后是要靠我们的,一定要做个好人。”他最后说。(见习记者 冯怡/文 记者 董旭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