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南京“跳槽热”提前 七成职场人打算五年内转行

2011年12月21日 14:02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以往年后才波涛汹涌的“跳槽热”,今年似乎提前了。近日,记者跑遍南京几大人才市场,发现应聘者中流传着一句“不跳几次槽,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然而,潇洒的背后,却不自然地显现出一份无奈与担忧。

  遇冷行业年末掀起“跳槽热”

  今年,南京楼市持续调控,房产成交量骤降。曾经薪水颇丰的置业顾问,也不那么光鲜了。中原地产华侨路门店的高级置业顾问韩连强对记者说,原来一个月可轻轻松松地拿上几万元,现在只能做一些小单、租单,每月3000元保底,勉强维持。大中介尚且如此,小中介更是飘摇不定。置业顾问们“越近年关,越发忐忑”,纷纷选择跳槽,另觅高就。据统计,南京目前已有500多家中介关门歇业,多数门店每月零成交。

  房地产业和制造业是人员流动频繁的两大行业,而销售岗位更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大量招人,又频繁走人,一次招四五十名销售人员,半年后只剩四五人,都是常事。特别是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不高,紧缩人才吸纳政策,减少人工成本,往往成为其年终主题。

  智能人才南京公司负责人唐涛告诉记者,周期性的“跳槽热”与政策调控、市场好坏有很大关系。中小企业竞争激烈、生存环境堪忧,行业的优胜劣汰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从业者判断市场走向,力图成为市场博弈的胜者,是趋利避害的本能。

  完美工作=稳定+高薪+尊重

  据了解,人际关系、薪资待遇、工作喜爱度是从业者在跳槽时关注最多的三点,他们总结不断跳槽是为了寻觅心目中的“完美工作”,即稳定、高薪、尊重,个人与企业的博弈从未停止过。

  一年跳槽9次、长年做销售的周先生已是各大招聘会的常客。他说,做销售,门槛很低,只要说话流利,能与人沟通,就可以胜任。可入了行,才知市场早被分割得差不多了。初入行想分一杯羹,就不得不与同行、同事激烈竞争,重新开拓新市场比登天还难。业绩好的人年薪十几万,业绩不好每月就只拿2000多。

  智联招聘近期对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9986名职场人士抽样调查后发现,72%的职场人士打算在5年内转换职业发展方向(包括转换行业、专业及公司),92%的员工希望晋升至高管。个人与工作的匹配度是决定职场人士去留的因素之一,而企业文化、评价机制,也是职场人士考虑的要素。

  “单位不重视我的劳动成果,收入与产出严重不对等。”供职于南京某文化传媒公司的王先生,做了两年多行政工作,一个月前离职了,原因是“两年来,为公司做了几个大项目,奖金一分没有,太不尊重人了。”

  据了解,很多企业为防止节后“用人荒”,实行年终奖年后发的策略,或者年后按业绩考核发奖金,这使得对现有工作早已不满的职场人士怨声载道,认为老板是在防人,“经济不景气,年终奖也没什么指望”,纷纷年前打辞职报告。

  不甘平静 寻觅上升空间

  “实在没什么上升空间,晚跳不如早跳。”家住高淳的小芮在南京一家大型物流公司供职5个月,熟悉了物流的整个流程。但他看到单位的晋升空间实在有限——上级什么时候退休不干了,基层才有上升机会,于是5个月后还是选择了离开。

  在“跳槽热”中,有一帮80后、90后,出于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迫切期望,不甘于平静,放弃原本稳定的工作、较高的收入,与自己来一场博弈。

  窝窝团南京大区的市场总监郭凡是“跳槽大军”中的一员。阿拉伯语专业出身的他,2009年毕业后,在福建一家大型网络公司做网站编辑,月薪7000元。“当时很满足,但做了两年,发现在一个单位待久了,工作缺乏挑战,生活也没了新鲜劲。”半年前,他回到南京做起如今的热门行当“团购”,虽然月薪才3500元,蜗居在江北一个单间里,但郭凡自信满满:“有人说这是冒险、自寻烦恼,但我一直认为人生必须经历风雨,因此从不后悔曾经的选择。”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佟新认为,大批年轻人“跳槽”,不单纯是个人问题,更说明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充满不确定性。“渴望寻找更好的工作”代表年轻人对现有工作不稳定、收入过低的不满,这加剧了人们流动的意愿。

  职业规划中国网首席职业规划咨询师陈功分析,过去企业是铁饭碗,实施终身雇佣制,员工油然而生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而现在基本是合同制,除国企较为稳定外,私企和外企员工随时面临被裁员、解聘,因此人员流动性很大。

  “中国人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巨大变革。”陈功说,过去吃不饱、穿不暖,工作就是饭碗,“丢了”将面临生存危机。现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于解决温饱,工作的意义也不完全是追求稳定与可靠。加上就业市场放开,职场人士特别是年轻人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不断追求工作性价比,跳槽将常态化。

  “对于‘跳槽’,个人或社会都不应该有排斥心理。优胜劣汰是市场行为,企业选择员工,员工同样也在选择企业,早就不存在‘一对一’的僵硬模式,个人与市场、与企业不断博弈,才能令人才配置在流动中趋向合理。”唐涛说。(记者 倪方方)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