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通过土地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能,助推东北大粮仓粮食产量再攀历史新高。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400万亩以上。但主产区分布集中,位于吉林省西部的白城、松原等地常年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是东北地区苏打盐碱化的严重地区,重度盐碱地面积达44.42万公顷。由于土地盐碱化、沙化严重,土地利用效益低下,粮食增产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007年9月,总投资62亿元、总面积558万亩的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这是吉林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涉及三个国家贫困县和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根据规划,将用3-5年时间,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458万亩,新增水田405万亩。“仅新增的405万亩水田,可年增产大米33亿斤。”吉林省副省长王守臣说。
为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力度,提高粮食产能,辽宁省将土地整治资金向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集中区、大中型国有农场和农用地整理等重大工程项目倾斜,深入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并提出要加快闭坑矿山、采矿塌陷等废弃土地的复垦。
作为我国粮食总产和商品粮总量双第一的黑龙江省,早在2001年就开始推进土地整治。目前,这个省已规划布设和实施各类土地整治项目512个,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082万亩。这些项目全部完成后,可新增耕地157万亩。
2009年,黑龙江省庆安县曙光村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通过撤并空心村屯,将7个自然村合并成为一个村,新增耕地1700亩,改造中低产田2.3万亩,耕地质量明显改善,粮食产能显著提高。
农业部新闻发言人日前总结全国粮食产量“八连增”时指出,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1424亿斤,比去年增产约495亿斤。从区域看,全国基本实现均衡增产,东北四省区增产贡献突出,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区粮食增产量占全国增产总量的56.0%。
参与吉林省大安项目区施工的吉林省弘盛交通建设开发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周传成告诉记者,嫩江水在渠首泵站“上岸”后,会沿着一条18.4公里长的干渠输往大安项目区。到达土地整治现场后,再经支渠、斗渠、支沟、斗沟等农田水利设施,被一级一级地分流,灌溉已经平整好的盐碱地。“这就是引水造田的基本过程。”他说。
据悉,在整个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中,通过改良盐碱地,白城、松原两地将至少新增水田144万亩。将盐碱地改良成水田,是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的“重头戏”,也是吉林省西部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预计到2015年,吉林省镇赉县通过土地整治可新增耕地60万亩,届时全县粮食产量将突破30亿斤。对于一个人口不足30万人的县来说,每年可向国家贡献27亿斤左右的商品粮。“镇赉县能为全国每人贡献2斤粮。” 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镇赉项目区建设管委会主任赵景林说。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开发整理处处长任百会说,土地整治不仅实现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目的,还使一些分散的地块集中起来,方便应用大型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推广,提高耕地产出率,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坚实基础。(记者王猛、杨成军、管建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