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新生代农民工现状调查:缺乏归属感 面临诸多难题

2011年12月28日 11:0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他们离乡背井,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异乡到异乡。带着背井离乡的苦楚,缺乏归属感的彷徨,对新生活的渴望——关注农民工面临的困境,关爱农民工正成为全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今年,中央文明办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在全国部署开展了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以技能培训、权益维护、情感关怀、文化服务、素质提升等为重点,组织动员人们积极为农民工送温暖、献爱心,努力营造理解、尊重和关爱农民工的浓厚社会氛围,推动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国86个城市和105家中央企业组织开展了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社会效果显著。

  青春携手“志愿”成就快乐

  曾经一到节假日就觉得寂寞孤单的年轻人,开始忙碌充实起来。

  忙完一天的工作,湖北小伙子熊军习惯上义工网看看,和Q群的义工朋友讨论下一次的志愿行动。“还记得上次去孤儿院,孩子们真是很可爱!走的时候我们都依依不舍。”

  广东著名的侨乡江门市,400多万人口中有18万注册义工、600多支义工服务队,志愿服务气氛浓郁。现在,当地工作的外来工越来越多加入义工行列,他们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医院、老人院、孤儿院和外来工子弟学校等地方。

  熊军在广东江门市的大冶摩托车有限公司工作。当地义工联为年轻的外来工们组织的“玫瑰公益行”活动,让他与义工服务结下不解之缘。

  手拉手找朋友、列队传球、男女组合跳绳……有趣的互动设计拉近了羞涩的年轻人。为在当地工作的外来工搭建交友平台,江门团市委和市义工联组织了“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玫瑰公益行”活动。

  江门市义工联主席司徒捷告诉记者,举办这个活动绝不仅仅局限于青年男女交友,“我们还在活动中宣传义工精神,让他们从被服务到主动参与,加深了解,增进感情,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

  活动的一个环节是由外来工们分组设计一次志愿行动,作为下次活动主题。主动参与激发了年轻人的积极性,活动结束之后小组依然长期结队参与义工服务,从参与志愿服务开始融入当地社会。现在不少外来工成为注册义工,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圈子拓宽了。

  这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上海、宁波等地。在宁波江东区工作的安徽籍农民工陈玄光,组建了“外来雷锋团”,注册成员200多人,积极参与当地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贵州籍外来务工人员墙兴贵,以自己的名义开设了首个村级求助服务热线——小墙热线,免费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1万多个,解决子女读书难问题126起,调解劳资纠纷469起,化解新老村民矛盾400多起。

  江门健威家具装饰有限公司的女工、义工邓翠芳告诉记者:“在助人与自助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春天般的快乐。”

  为孩子点燃希望和梦想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生活在城市,却不属于城市。

  在福州市,从第一次的拘谨,到后来的无话不谈,志愿者陈丽慧和农民工子女的感情愈发深厚。她发现,孩子们似乎更愿意和她聊一些成长方面的问题,常常留恋地问她下次会不会来,并不只在乎自己的学习成绩能不能提升。

  一家人挤在出租屋平房,甚至窝棚里,吃着粗陋的饭菜,在城乡接合部街市嬉戏,是不少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状态。当关爱行动、结对子活动将城市居民的目光引向这群孩子,加入志愿服务的市民越来越多。

  “我想要一个超人玩具!”“我想拥有一个漂亮的文具盒!”孩子们心中的一个小小的愿望牵动志愿服务。在江门,从最初为农民工子女圆梦的行动开始, 8万农民工子女的愿望,很快就被一个个城市志愿家庭、志愿者“认领”。义工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关爱”也激发了城市居民的志愿服务精神,市民与外来工群体在志愿服务中形成互动。

  “与城里的孩子比起来,农民工子女的性格相对内向,很少主动提问。”在交流过程中陈丽慧发现,虽然有的父母下班就回家,但很少关心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孩子们也时常会得到一些爱心捐赠,但鲜有专程过来陪孩子谈心的人。

  心理失落、缺乏关心,不少孩子内心有一种深深的忧郁和孤单失落,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志愿者们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伙伴、兄长、老师和妈妈的角色,为农民工子女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基层团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与农民工子女进行结对和接力帮扶,已结对农民工子女较集中学校3.2万所,结对农民工子女730万人,全国参与服务的志愿者有436万人。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