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电影放完了,防止路滑人摔跤;天上下雨地上滑,年轻人要把老少扶;平平安安回到家,切记别把东西丢了。”放完电影,老杨总不忘在广播上叮嘱几句,可时刻提醒别人注意安全的“杨电影”却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杨永兴说,有一年7月,放完电影时已经超过晚上11点,回来时突然下起暴雨,夹着的冰雹足有鸡蛋大。艰难地走了1个多小时都没遇上人家,他只好钻进山洞躲避。因为下冰雹,气温也突然降了下来,杨永兴冷得发抖,熬到雨停时已经是凌晨2点了。
后来返程过白杨河时,去时才齐膝盖的河水已经涨到脖子处。“没桥,我水性又不好,走到河中间一脚没踩稳就跌进水中,身子顺着水往下漂,连喊救命的时间都没有,嘴一张开就喝水。”回忆起来这段经历,老杨至今还感到后怕:“漂了可能有几米远吧,我才被送机器的人拽上了岸,而我当时手里拿着的胶卷却被水冲走了。”
慢慢地,老杨逐步从肩挑背扛机器变为了手拉板车、自行车、摩托车。条件的改善不仅没有给“杨电影”的安全带来更多的保障,反而让更多人不解和误会。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前几年,在农村电影市场受到电视、互联网等现代文化娱乐工具冲击后,许多农村电影放映员都改行发家致富去了。而杨永兴仍然痴心不改地走乡串户放电影。
老杨洒脱地说,放了这么多年电影,把电影里的世间百态都看透了。人一辈子说过去就过去了,只要能做一两件像样的事情就行。
母亲去世他在放电影
上世纪80年代,农村的条件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也渐渐宽裕。这一阶段,也正是农村放映事业最红火的时候。
1986年,因为工作出色,杨永兴被调到凤凰镇电影院当放映员,工作也更忙了。白天,他要在电影院放映两场录像,晚上还要在电影院放映一场电影,或者下到农村为村民放包场电影。
这时候,农民生活条件好了,遇上男婚女嫁、建房造屋、小孩满月、学生考大学或者青年参军入伍,都要包放一场电影,招待亲朋邻居。这些任务全都落在杨永兴和电影队其他2位放映员身上,“除了白天在电影院放电影外,差不多每两天就要下乡一次。”
就在最忙碌的时候,母亲去世了。母亲去世的那一刻,杨永兴却在外地放电影。这是他最不能原谅自己的。
“前两天就有人捎信说母亲病情加重了,原本那天是准备回家看母亲的。”杨永兴的眼睛有些湿润,“晚上10点多,电影才放了一半,家里就来人告诉我母亲走了。”杨永兴眼睛红了,“我当时就蒙了,可电影还得放完呀,一两百人围着看,总不能因为你一家的事就停下吧。”
杨永兴说,放完电影赶回家已经是凌晨3点多,母亲已经被抬进棺材,一家人围坐着,等他回去看最后一眼就要钉棺了。第二天早上,杨永兴就把母亲送上了山。本来按风俗应该是三天时间办的事情,一天就全部办完。
“主要是没时间啊,乡亲们等着我放电影。”把母亲送上山的那天晚上,杨永兴还到邻村放了两场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