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体验民工劳务中介工作:追踪记录求职历程(2)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对 话 人:王延东
年 龄:42岁
籍 贯:吉林长春
见面时间:9:30
王延东给人的感觉与普通打工者不同,他穿着白色衬衫和休闲西服,皮鞋擦得十分干净,戴着眼镜,样子斯文,颇有风度,这份细心与从容,显然是出自其丰富工作经历带来的底气。
大专毕业后,王延东一直在老家的一家钢铁厂当技术员,兼职干过保险推销、开过杂货店、卖过水产品,4年前来到南京,在麒麟门一家家具和装潢企业打工,没多久就升职为车间主任,全面负责门类产品的生产销售,月薪4000元。
“老婆在家种田,孩子过了年15岁了,明年上高中,压力很大。”王延东对此行目的直言不讳,他的预期年薪是缴完保险后七到八万元。“我熟悉家具特别是门类产品的生产流程,对管理也有一定经验和自己的心得,也有信心能胜任更大规模的企业、更高层次的职位。”登记求职信息时,王延东在专业特长一栏中写下了“生产管理”,邵福新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并细心为他挑选合适的用人单位。最终,位于栖霞区燕尧路上的大洋门业有限公司招聘主管生产副厂长的信息被王延东相中。他表示,对这个业内颇具名气的企业有所耳闻,10万元的年薪更是值得一试。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过年都没有回长春老家,就是一直在寻找机会,这边开市后已经来过好几次。” 王延东说,换份收入更高、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是龙年开春的最大心愿。他表示会尽快到大洋门业面试。
“想在南京买套房”
对 话 人:徐海峰
年 龄:36岁
籍 贯:安徽滁州
见面时间:10:40
走进“台商职介”前,徐海峰已经咨询了四个劳务中介所,都没有找到中意的岗位。他告诉记者,老家的村子有100多人常年在外,妻子一直在位于南京新港开发区的夏普电子打工,是流水线装配员,月薪2000元,自己在广东佛山干过几年,三年前也来到南京,在新港开发区的另一家外企——LG同创当一名叉车工,月薪2500元。
这份8小时、无夜班、有双休、有食宿的工作,一直让老乡们很羡慕,但过年前妻子的一句话把徐海峰从相对安逸的生活状态中拉了出来。“老婆问我是不是要把孩子接出来,这个问题很重要,也很紧迫。”徐海峰说,儿子还有三年上初中,妻子建议把儿子接到南京来,接受更好的教育。他自己想得则更远:让儿子成为一名“新南京人”。
“在老家过年的几天,我仔细考虑了一下,目前的收入还不够,我的预期是每月到手4000块钱左右,两口子一年存4万块钱,连同以前的积蓄,三年后可以承担一套小房子的首付。”作为外来务工者,徐海峰的愿望很大,难度不小,邵福新只为他找到了一条在江宁开混凝土罐车的岗位信息,薪酬和工作地点都不合适。逗留片刻后,徐海峰又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
记者手记
新春,人人都有新的期盼,外来务工者也不例外。城市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他们就像成千上万颗螺丝钉,不断地被安放到更合适的位置上,经历着颠簸,享受着幸福。记者将继续追踪他们的求职历程,感知他们的艰辛探寻和成功喜悦,也祝外来务工者们顺利如愿找到新的工作。
相关新闻
又现“保姆荒”
雇主为留保姆 愿投保买保障
“现在的阿姨真是越来越难伺候了,过年前她回老家前,我和爱人还给了她800元过节费。当时她高兴得很,说肯定会回来到我家继续带宝宝的,结果呢?现在不来了。”市民吴艳萍向记者发起了牢骚。每年春节前后是保姆返乡和跳槽的高峰期, “保姆荒”年年上演,今年也不例外,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地的“保姆荒”已开始。留住好保姆,是雇主和家政公司的共同难题。一些保险专家建议:留人先留心,为保姆买一份保险,给家政从业者更多关怀,同时也为雇主和保姆解除后顾之忧。
市民吴女士告诉记者,她和爱人工作都很忙,宝宝才2岁半,所以请了一个保姆,每天就在家带宝宝,晚上做顿晚饭,一个月的工资是2500元,其他的家务几乎不用做。这个保姆已经在她们家做了一年多,双方相处的还算愉快。过年时,保姆要回老家了。“我和爱人主动帮她买了车票,还给了她800元过节费。当时,保姆开心得不停地说谢谢,并且主动说过完节继续在我家好好带宝宝。没想到,昨天打电话来说,老家有事情走不开,暂时来不了。我们不知道她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还是想涨工资或其他的想法?”
事实上,像吴女士家的情况并不是个例,目前,保姆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里生活成本高,收入有限,且缺乏保障,很多人回乡后就不愿再返城继续从业,也是造成“保姆荒”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一些保险公司推出了“保姆险”以此来留住保姆的心。记者了解到,这些保姆的专属保险,投保非常简单,保费也不高。平均每年最低30元。如果保姆在家政服务期间因意外身故或残疾,可以获得最高10万元保额的赔付,因意外受伤可获得最高1万元的医疗赔付。这种定制的专属保险的好处在于,雇主变更保姆以后,还可以申请被保险人变更,做到换保姆,不换保险,一次性支出保障一整年。对于这样的专属保险,吴女士表示,她愿意接受,“毕竟保费不算高,却有很好的保障,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可以为自己减少很多负担。”(刘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