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从武汉寻车事件中学会什么
近日,一条骑车环游世界的日本人河源启一郎在武汉丢失自行车的帖子,成为微博和网络上的热点。随后,武汉网友发起为日本友人寻找自行车的行动。20日,丢失的自行车已被找到。
其实,就“车不见了”而言,这是一个在任何国家、任何城市、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的偶发事件,和城市治安乃至声誉并没有太大关联。但事件在微博上的传播,还是不可避免被一些人附上了某种比较色彩,于是,一起普通的丢车事件客观上就和城市形象甚至国家形象联系起来。
武汉网友的行动,当然首先是基于维护武汉形象的家园意识,但同时也是网友热心公益、扶危济困情结的延续。毕竟,微博上的求助信息、媒体报道的弱势群体,很容易得到网友的热心相助。
确实,在很多人看来,自行车丢了不过是件再小不过的事,小到几乎没人愿意为这而报警,也少有警方愿为一个孤立的丢自行车事件耗费警力。而这次日本友人的车丢了,却在全城引起轩然大波。如果认同任何人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应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那我们对这次丢车最好的处置态度,应该和对其他市民丢车一样。由此引发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果还有相当一些本地丢车者的车没有被寻回,却耗费这么多人力替外国友人寻车,这是否公平?
从理性的角度看,河源启一郎丢失的自行车当然该找。某些人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伸张,并不意味着其他人的权益也不该得到应有的保障。这样的论断不仅打偏了靶子,其实也并无益于公众整体权益的提高。
毕竟,随着寻车事件在微博和网络上的发酵,河源启一郎的自行车已经不是一辆普通的自行车,它的下落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形象。找车行为本身是毋庸置疑的。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上几乎一边倒地质疑虽然夹杂了情绪的因素,但却自有其道理。原因就在于,河源启一郎的自行车,与其他武汉市民的自行车没有根本上的不同,由于河源启一郎的特殊身份,武汉警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而能在短短两天时间里就寻回车。我们不妨设想,如果一位普通的武汉市民丢失了自行车,警方还会如此重视,如此神速地破案吗?
尽管武汉寻车事件只是个个例,而非普遍现象,但这起事件却犹如一面镜子,反衬出当下很多城市存在的治安管理现实问题。每个城市每天大概都在发生着类似的丢失自行车事件,对比武汉警方此次堪称特例的神速,我们的警方理当扪心自问,尽管当下每个城市都面临着警力不足的问题,但对待普通公民的报案,警方有没有如同对待日本友人的自行车一样尽心尽力?这,或许是武汉寻车事件带给我们的最有益的启示。(郭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