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消防员抚远工作19年 极寒中防火服结冰如冰雪铠甲

2012年03月29日 14:11 来源:生活报 参与互动(0)
董德良
董德良

  抚远很远,素有华夏“东极”之称,每年的有霜期长达7个月。极寒之下,还要举着冰冷的水枪去扑救熊熊大火,同时经受冰与火的两重考验,实非常人所能承受。然而,抚远县消防大队大队长董德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出入火场近千次,一干就是19年。

  今年43岁的董德良身材稍显单薄,但身着笔挺橄榄绿制服的他十分威武。说起话来,坚定的语气也能让人充分感受到他英勇果敢的军人气质。

  穿“冰雪铠甲”坚守19年

  1993年,刚从黑龙江武警指挥学院毕业的董德良来到抚远。抚远一年中有7个月是冬天,零下40多度的极寒天气在这里只是寻常温度。“不到抚远不服软!”是当地出名的谚语,也生动地形容了消防官兵要面对的恶劣自然环境。

  “执行灭火任务时,水枪经常冻在手上,被水淋过的防火服会结厚厚的一层冰,官兵都戏称这是‘冰雪铠甲’。结冰的防火服比正常情况重20多斤,而且关节位置根本没办法回弯!”董德良说,当时队里一共25名官兵,却要准备62套防火服,就是为了能在冬季火灾现场迅速更换,保证救火任务的完成。

  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季不仅为出勤制造障碍,在日常生活中也很考验意志力。据董德良介绍,当时条件比较艰苦,冬季营房墙壁总是结满10多厘米厚的霜。“一进屋,雪白一片,连卫生都不用打扫了!晚间睡觉,盖两床棉被、一条军毯加上一个电褥子,还会被冻醒。”这些还不算,为了防止水箱结冻,董德良等人每晚还要从温暖的被窝爬起两次去发动消防车。艰苦的条件让许多人却步,董德良却留了下来。19年间,他有过多次调离的机会,却仍选择扎根抚远。

  “作为一名军人,就要耐得住艰苦和寂寞,越是艰苦的条件才越能磨练品质。”董德良说。

  亲临一线救火千次

  身在消防部队,随时都处于临战状态,虽然身为大队长,但是在消防监督、灭火救援的第一线,却总能看到董德良的身影。

  2006年11月,抚远县抚远镇四委108号有一处五家连体平房发生火灾,由于当天风大,起火房屋下风向还有10多处民房,火势一旦蔓延,后果不堪设想。“连体平房都是木质结构,而且屋里堆放了大量纸箱,火势非常难控制。”接到指令后,董德良立即率队赶往。紧急部署了救援方案后,他举起水枪,冒着烈火、浓烟,与其他官兵一起投入“战斗”。破拆起火房屋的房顶、冲进起火的房子搬走易燃物……5个多小时的奋战后,大火终于扑灭,董德良这才放心,和战友们穿着厚重的“铠甲”归了队。

  19年来,董德良带领官兵参加救火任务近千次,抢救遇险人员30多人,保护、挽回财产损失近千万元,保持了抚远县34年未发生一起重大以上火灾和亡人火灾,被当地百姓称为“东极消防卫士”。

  “灭火救援时,我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亲临一线,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火势、准确指挥,同时也能让自己更冷静地作战!”董德良言道。

  第二故乡助“亲人”

  在抚远工作的19年,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老家在齐齐哈尔的董德良已把抚远居民视为亲人,将居民家中的难事都记在心头。

  1995年,一次防火监督检查中,董德良遇到了一个捡破烂的小女孩。经过了解,董德良得知女孩叫石玉荣,父母患病,家里欠下大笔外债,不得不辍学,靠每天捡破烂赚钱贴补家用。得知石玉荣的情况后,董德良掏出了兜里所有的钱,为石玉荣缴齐学费,并购置学习用品。之后他又号召队里官兵捐款,在董德良和战友们的资助下,石玉荣重返校园,如今已是一名成绩优异的大学生。石玉荣之后,在董德良的倡导下,抚远县公安消防大队建立了“助苗基金”。从1995年“助苗基金”设立以来,董德良累计捐款三万多元,资助贫困学生十余人。

  “受到资助的学生经常和我联系,汇报成绩、咨询问题,看到他们安心读书、取得成绩,我心里高兴!我在抚远19年,这里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帮助这里的人就是帮助我自己的亲人。”董德良真挚地说。(文/摄 见习记者 王威 记者 黄迎峰)

【编辑:王慧】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