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设遗体捐献者纪念广场 234捐献者碑上留名
“老伴,你好吗?我来看你了,现在你的名字写在了广场的石碑上,以后我会经常来这里看你。”落成仪式还未开始,张志老人就已把老伴的照片摆在了石碑旁边,眼含热泪地献上了一束菊花。
和张志老人一样,其他先行来到纪念广场的捐遗者家属也提前开始了对亲人的祭奠。鲜花、相框、水果……在纪念广场的四周,到处都寄托着捐遗者家属对亲人的哀思。在一处石碑前,在一簇簇鲜花丛中,一幅摆在中央的精美油画格外显眼。这幅油画已被裱好,画中是一个装满白色马蹄莲的花瓶,象征着捐献者的高尚人格。
昨日(30日)15时,沈阳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广场落成仪式正式开始。原本乌云密布的天空突然变得晴朗,一瞬间阳光穿透云层,温暖地抚摸着每个人的脸庞。在场的所有捐遗家属和志愿者都深感惊喜,几名捐遗家属流下了热泪。
菩遥山墓园董事长许高清表示,经过规划设计和建议,沈阳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广场终于落成,希望那些对国家、社会有过贡献的人,故去后能在这里得到安息。当天,沈阳市副市长、市红十字会会长王玲到会并向捐遗家属发放了纪念杯。仪式结束后,捐遗者家属和捐遗志愿者们再次用手中的黄菊向石碑敬献。
234名捐遗者已“碑上有名”
纪念广场坐落在美丽的菩遥湖畔,四周到处是苍松翠柏。建成后的纪念广场总体面积为2000平方米,共投资116万元。广场的主体建筑为一双巨大的手托起的地球,象征着把爱心奉献给全人类,台阶部位的浮雕为中国红十字会会徽,蕴含着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的弧形围栏上是一组镂空的人物造型,演绎着人类相互救助的爱心故事。
在主体建筑旁边的鲜花翠柏中耸立着几块石碑,其中镌刻着已实现遗体捐献者姓名的石碑有两块。石碑以年为单位,一块是2009年以前的175名,一块是2010年的30名和2011年的29名,共234名。据了解,今后将会把捐遗者的姓名陆续加上去。
在昨日的广场落成仪式上,到场的除了捐遗者家属,还有近百名捐遗志愿者。85岁的王玉奇站在整个志愿者队伍的最后边,面对落成的纪念广场,神情凝重。“这个理念太好了,体现了爱的含义,可以使更多的人接受这个理念,为医学事业做更多的贡献。”王玉奇说,他在2004年就开始为捐遗者无处祭奠的困境奔走呼吁,他说,在这个过程中,捐遗者的奉献精神也深深感动着他。如今,他的家人都已经成为捐遗志愿者,死后将为医学做贡献。
捐遗志愿者最小的仅20岁
据了解,沈阳市红十字会2004年启动捐遗活动至今,已有1500多名志愿者报名登记。捐遗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20岁。其中,240位先行者实现了遗体捐献,9位实现了器官捐献的遗愿。
现场来祭奠父母的沈阳市民曹健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一名经历抗美援朝战争的老英雄,在临终前,背着儿女立下了捐献遗体的遗愿。而他的母亲,一位同样伟大的女性,也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在两年之后偷偷立了捐遗的遗嘱。“当初知道时,我们当儿女的都很震惊,但很快就释然了,随后就是感动。父母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做贡献,死后也要尽一份力量啊。”
记者了解到,如此感人的事迹,几乎每年都在沈阳市红十字会上演。沈阳市红十字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志愿捐献遗体(器官)是一件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行为,对促进祖国医学的发展深具意义。(记者 张晓宁 实习记者 方月宁摄影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