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弃优厚薪金为智障儿童做义工保姆(2)
“亮哥精神”感染他人
和智障孩子同住,甚至是孩子家长都难以做到的,这也是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托养中心的原因。每天晚上,陈晓亮只能睡半宿觉,另外值班的半宿他必须保持清醒,因为有的孩子要上厕所,有的孩子不知道自己需要去上厕所,会把屎尿拉在被子里……对于智障孩子来说,一切皆可能发生,而且自己还浑然不觉。
“刚来我们这儿的人都会感到害怕,但时间长了你就知道了,虽然他们智力上有缺陷,但他们都很特别,你对他笑,他就会对你笑。”陈晓亮说。“我们把他们看成自己的孩子。”
托养中心的孩子每天都要上课,老师分为两种:培训老师和康复老师。培训老师是给孩子培训一些基本的技能,而康复老师是帮助这些孩子做一些智力上、行为上的康复训练。陈晓亮兼任两种老师。作为培训老师,他的拿手好戏是羽毛球。
为了学打羽毛球,陈晓亮自掏腰包去体育场地找人打球。“硬是厚着脸皮进场地去跟人家学,有时候,人家都烦我,不搭理我。”谈起当初的事情,陈晓亮有些感伤。
有一年教师节,托养中心曾给他颁了“特别委屈奖”,“我的同班同学现在每月都能挣两三千元,养活自己不是问题,但我现在,不但不能给父母钱,反而还需要他们‘救济’。”今年,因表现突出,他的义工补助从六百五十元涨到了一千元多一点儿。“其实,我是真舍不得离开这些孩子们……”陈晓亮说。
作为义工的陈晓亮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去做什么,义工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依旧是个新鲜名词。“不管做什么,我想,我都不会离这些孩子太远。”托养中心主任方东海表示,现在陈晓亮的“亮哥精神”已经成为中心的宝贵财富,这种精神总结起来说就是,简单做人、开心做事、快乐奉献、幸福生活。他的故事可以鼓舞更多人加入到义工行列中来。
如今,当大学生志愿者们来到托养中心时,可以看到写着“亮哥精神”的条幅。“亮哥是谁?”学生们交头接耳,却不知道与他们同样是“90后”的陈晓亮,正站在一旁腼腆而又不好意思地笑着。“现在看着到处写着你名字的标语,感觉如何?”记者问道。“没什么感觉,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陈晓亮的回答很淡然。
“你对他好,他就会对你好,如果我们不管他们,他们就会受欺负。”陈晓亮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给别人带来幸福,莫过于鼓励更多的人,给别人带来幸福。”他如是说。(本报记者 张世光 本报实习生 杨海全)
感 言
青春怎样无悔
文/赵昂
陈晓亮其实是当代大学生勇担社会责任、争当现代公民的生动模板。
他以实际行动回答了多元社会一个尖锐的问题:青春怎样才能无悔。
对于一个优秀的农村大学生而言,他本可以选择另外一条路,一条“前人”踏过无数遍的路找到一份好工作,努力奋斗,买车买房,过上舒心的现代生活。这本无可厚非。
他却选择了另外一条布满艰辛的小径做义工。他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智障残疾人,燃烧自己的激情,为他们的幸福保驾护航,自己无怨无悔。
学会奉献,学会在必要时刻,能够为他人献出爱心,扶危济困,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当代年轻人步入社会时,相对稀缺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显得难能可贵。
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给别人带来幸福。我们为陈晓亮喝彩的同时,也希望更多有志青年,投身社会公益。同时,我们也应当逐步提高社工待遇和地位,为他们提供更多支持,让这些有志青年的无悔青春,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