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生态殡葬是中国必然趋势 树葬成首选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中国生态殡葬素描
千百年来,墓葬是中国人所采取的最为常见的一种骨灰安葬的方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墓葬日益暴露出浪费土地、破坏绿地、污染环境等问题,已无法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要求,改革传统墓葬方式已成为殡葬改革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花葬、树葬、草坪葬、海葬,这些都是生态殡葬的方式,与传统墓葬相比,生态殡葬不占土地,环保低碳。
生态殡葬是必然趋势
国土资源部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减少到1.41亩,与人均拥有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的现状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自2000年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自然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人口自然死亡数增加,每年死亡人数约为800多万人,如果实行火葬后全部采用墓葬方式,按墓葬平均占地2平方米/人计算(虽然按《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规定,埋葬骨灰的单人墓穴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但实际上,超过这一规定的墓穴不在少数),每年殡葬占去的土地为16平方公里,土地资源的浪费程度可见一斑。这些墓地年均消耗建材大约1100万立方米及大量的天然石材。随着时间推移,我国各地墓碑越来越多,走在很多地方的乡野间,放眼望去,竟然处处见坟茔。有人戏说:“地下的人比地上的人还多。”
目前,我国公墓区大多是利用历史沿袭下来的墓区,而在落后农村和山区在殡葬建设中对公墓几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一些落后的风水观使得一些地区在殡葬中乱占山头及良田沃地,并人为地使其周围土地大片荒芜,少数死者亲属受“攀比”陋俗的影响不惜重金为死者购买风水宝地,随意选择墓穴位置,使得这些区域风景受到破坏,形成无人过问的死角或视觉污染。而城市中的公墓区,大部分则是由水泥或石料板块制成的墓穴和墓碑组成,水泥石料的墓穴给荒山包上了一层坚硬的外壳,公墓区“白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且由于水泥和石头的风化瓦解十分漫长,对环境影响十分严重。
近年来,各地墓地价格不断攀升,小小一方墓穴,最便宜也要近万元,更多的是三五万元,高档墓穴售价高达十多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墓地价格之高让人瞠目结舌。“归根结底是因为墓地的土地资源稀缺,南京有近20年没有批过公墓用地了,而南京每年死亡3.5万人,如果每个人都实行墓葬,要不了两三年,南京将出现墓园闭园的情况。”一位业内人士说。
在建设生态文明、倡导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改变传统殡葬方式已刻不容缓。
树葬:生态殡葬的首选
国家林业局宣传办主任程红说,树葬就是以树代墓,将逝者骨灰装入可降解的环保骨灰盒或布袋中,埋于地下,在骨灰旁栽一棵树,在树旁精心卧一方形石碑或在树上悬挂木牌,记载逝者名字。从此逝者骨肉之躯渗透到树干,生命在亲人面前延续,生机勃勃,日益壮大,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带有生命灵魂的树,寄托着后人的哀思,后人势必要精心养护、精心浇灌。思念时,可到生命之树前悼念,静坐或漫步于树下,对亲人来说,这是一种很大的精神安慰。树葬既节省土地资源,又绿化家园,符合我国的国情,利国利民,树葬带动了植树,荒山变青山,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殡葬理念和行为之一。
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席王志宝说,近几年,中国绿化基金会等单位发出“树葬”倡议,倡导全社会推行以树代墓。从中国传统观念角度看,骨灰直接埋入土中,生者为死者种树以作纪念的树葬形式,符合我国丧葬文化中“入土为安”的传统,符合中国传统哲学“生如客、死如归”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与风水思想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不谋而合,具有符合广大中国人的习俗和心理基础的特点,适合我国国情。从生态学角度看,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和世间万物一样,出于自然,也复归自然。树葬,使骨灰复归泥土,它既符合生态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又符合中国风水观念中的“世代轮回”的观念。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树葬既不占土地又能绿化荒山、改善生态,不会造成环境后患,有利于土地的持续利用。“人生自古谁无死,化作春泥更护花。”按我国每年死亡人数800万人计算,如果全部推行树葬,每年植树将近800万株,加上这些树受到死者亲人和公墓管理人员的精心呵护,成活率很高,这将大大促进我国的森林绿化建设。“树葬”通过将逝者与树融为一体,使其生命得以延续,得到升华,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每年扫墓的时候,看着树苗一点点地长大,活着的人都会觉得故去的亲人还活着,通过“树葬”,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得到延续。
树葬何时才能绿树成荫?
据了解,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生态殡葬正在慢慢被市民接受。但是,据北京市某生态殡葬公墓管理人员小吴向记者介绍说,树葬业务,前来咨询的人并不少,但真正付诸实际行动的很少,说明社会认知程度还不高,人们的旧观念还有待破除。
热衷于环保的北京市民张先生在他的母亲生病时就商量好了树葬。不久前,在张先生的母亲因病去世后,当张先生向亲友们宣布他母亲决定树葬时,遭到了亲友们强烈反对,“几个长辈都痛斥我不孝,认为母亲不能入土为安,最后迫于无奈,只能重新为母亲选择了墓葬,”张先生沮丧地说。
生态殡葬为何叫好不叫座?不少人认为这与传统思想有关。树葬过于简单,买了那么小的一块地方,只是立起一小块石牌,与墓葬方式相比,显得过于寒酸。即使自家想采用这种方式,也担心别人指指点点。
专家认为,“百善孝为先,市民应树立厚养薄葬的孝德理念,对老人的孝心要体现在其生前的点点滴滴中。”
王志宝说,推广生态殡葬,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其关键是要转变人的观念。让生命回归到大自然中,不给后人留下任何“麻烦”和“累赘”,这是每一个社会人应该考虑的。
王志宝说,要加大宣传力度,更新殡葬观念,树立科学、文明的殡葬新风尚;科学规划树葬区,注意加强景观绿化,提高树葬区的园林文化品位,要注意园林的多样性、艺术性与特色,加强绿色景观建设,绿化树种多样且配置合理,增加树葬区的诗情与画意,树种选择应以常绿的松、柏科树种为基调;聘请专业人员提供相关信息、咨询和配套服务;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公益资金投入,利用价格杠杆的作用,使更多群众弃墓葬、选树葬,给清明节注入更多的生态文化元素,让清明节的天气更加清澈明朗。(记者 郑北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