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九旬老人不图名利义务修路61年感动乡里(图)

2012年04月08日 13:12 来源:广西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九旬老人不图名利义务修路61年感动乡里(图)
在周有新老人(左前)的带动下,其他几位村民也加入修路行列。

  走在浦北县白石水镇那回村何尾岭屯的村道上,人们常常会看到一个推着斗车、挑着簸箕、挥着铁锹修路的白发老人。他,就是92岁的周有新。从1951年起,他一手组织村民修好了这条长5公里的村道,并坚持义务养护61年,期间花费全是自掏腰包。顺着这条路,他也走进了村民的心间。

  一次摔跤萌发修路念头

  周有新修路、养路的故事,要从上个世纪50年代说起。

  1951年,31岁的周有新被任命为那回村的民兵营长。那时候,他经常要到各户村民家里做工作。村里没有大路,村民都从一条三四十厘米宽的田埂出入。晴天还好,要是遇到雨天,田埂又湿又滑,一不小心就会摔跤。一天夜里,周有新在回家的路上就摔倒在田埂上,满身是泥,也正是这一跤把他摔醒了:“村民走路那么困难,为何不发动大家修一条路呢?”

  村民感同身受,加上民兵营长的号召,大家很快行动起来。村民投工投劳,一个多月后,一条宽1.5米、长3公里的泥路就修好了。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条泥路不断朝着白石水镇方向一路延伸至5公里。

  1996年,在周有新的再次发动下,村民家家户户踊跃捐资,将泥路拓宽至4米,直接连接到白石水街上,并铺上河沙。有了这条路,村民买来的拖拉机、后驱动车能并排行驶,村里的香蕉、荔枝、莲藕等农副产品得以源源不断地外运销售,增加了村民收入。

  61年义务养路感动乡里

  4月6日上午10时许,在那回村的村道上,一个白发老人手持铁锹,将路边的泥土铲起来填到路上的坑洼处,动作一直如此反复。在他身后1公里多的道路上,所有的水坑已被填平。这位老人,就是周有新。

  “大伯,停下来歇口气。”那回村村支书何有珍走上前去,掏出一支烟递给老人,并为他点上。老人夹着烟深吸一口,放下铁锹打开了话匣子。“昨晚下了一场大雨,我今早7时多就出来了,到现在才搞了不到2公里。”老人说,按照以往的惯例,下雨过后,泥路肯定不好走,他每次都会尽早出来给路排水、填坑。

  说话间,一位村民骑着摩托车过来,到老人面前时停下来跟老人打招呼。“路这么好走,多亏了您老啊,我们村的路已经没法走了,只好从这里绕行。”村民说,他们村里的村道由于没人护理、排水,一到雨天就积水严重,车轮陷进黄泥浆里寸步难行。老人指着路基边的排水沟说,每隔十几米,他就挖了一个缺口,让路上的积水流到排水沟里,不然路也走不成了。

  “这条路,他修了61年,实在太难得了。”何有珍说,有了这条路之后,周有新一个人担当起养路的责任,他自掏腰包买来锄头、铁锹、簸箕等工具,经常到路上修修补补,至今已经坚持了61年。这些年来,为了修路,他不知用坏了多少工具。路面出现大坑,他还自己出钱买沙石来填平,至今已花费2万多元。

  周有新在路上修路时,过往的村民都会停下车来,亲切地跟他打招呼,看得出来,他很受尊重。何有珍说,这条路是8个村民小组进出白石水镇的必经之路,有2000多名村民出入。对于周有新长期义务修路的事迹,村民都很感动。一些村民和过往司机拿钱感谢他,他从来不收,甚至连村里给他的“奖金”,他也予以拒绝,“真要感谢的话,就去买些碎石、沙子来铺路吧。”前几年,村里出资买来一辆小斗车给他,每年村民都会捐资1000多元给他用于修路。

  在老人带动下,一些村民也加入了修路、养路的行列。在看到老人干挑泥沙等重活时,路过的人都会停下来帮忙。6日上午,4名村民看到老人在填坑后,回家取来工具,和他一起修路。

  奉献精神望传后代

  “看得出他有92岁吗?已经五代同堂了。”村民余世芹说,周有新老人看起来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还能推着斗车去修路,可他是村里两名90岁以上老人中的一名,如今全家共有61口人,是少有的大家庭。

  知晓老人家庭情况的村民都清楚,他有个孙子在广东投资开厂,家里并不缺钱,他修路也不是图名图利,对于他这么大年纪还去修路、护路,有村民很不解。有人曾对他说:“你这个老爷子,一大把年纪了,不在家逗逗重孙玩,干嘛还要找罪受啊?”

  周有新呵呵一笑,说出自己的几条理由:一来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二来能在路上接触不同的人,和大家聊聊天,保持心情舒畅;三来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大家服务,觉得自己还有用。“看到路不好走我就不舒服,不出来修路心里不踏实,我也是给后人带个头。”老人说,数十年来,修路已经成了他的一个习惯,他还希望后代能够把这种奉献精神传下去。

  然而,对于周家人来说,老人一年比一年老,要是在路上有个三长两短,他们可不会心安。

  75岁的周国汉是老人的二儿子,父亲“爱路如命”让他很为难。2006年7月16日发生的事情,一直印在他的脑子里。那天下着大雨,周国汉看到父亲拿着铁锹要出门,知道他又要外出去路上排水,便明知故问:“爸,你去做什么?”老人愣了一会儿后回答:“铁锹的把手松了,我去修一下。”周国汉把父亲拉回屋里:“我帮你在家里修。”看着父亲在屋里坐立不安,他知道老人的“心病”又犯了,当着老人的面,他叫来自己的儿子去帮忙到路上排水,老人才安下心来。

  45岁的周德礼是老人的第三个孙子,以前总是担心老人出意外,经常阻止他去修路,但“屡禁不止”。他知道老人闲不住,只好由着他,有时间的话还陪他一起去:“只要他活得开心,我们都支持。”

  “村民都很信任我,对于修路、修桥的事情都很支持。”周有新说,前些年村里要硬化道路,村干部请他出面去集资,很快就得到了20多万元。如今,5公里长的村道已经硬化了一半,剩下的将在近年内硬化,到时他也就可以“下岗”了。不过,他表示:“只要我能动,就会一直修下去。”广西新闻网记者 赵劲松 通讯员 邓昌平 文/图

【编辑:邓永胜】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