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网传老酸奶不能吃 专家称北京从未测出工业明胶

2012年04月10日 15:22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微博:老酸奶不能吃 猜疑:添加了工业明胶 专家:食用明胶很便宜

  北京市场此前未检出工业明胶

  “不要再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哪天你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昨天(9日),央视主持人赵普和媒体人“朱朱文强”的微博,将这两样大众零食推上了风口浪尖。不少网友怀疑,有黑心商家在这两种食品中添加了工业明胶,这种明胶是由破烂皮革做出来的。在网络上,希望官方机构出面辟谣的呼声很高。

  北京市质监局表示,目前北京没有食用明胶获证生产企业。不过质监部门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所用明胶等原辅料的监管一直很严。

  北京食品检测专家今天告诉记者,在此前的检测中,还没有发现食品中有工业明胶的踪迹。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专家范志红认为,1公斤(10小杯)酸奶中食用明胶的成本不超过5分钱,对于高档酸奶来说,即便劣质明胶不要钱,也不值得靠添加它来牟利。

  微博爆料:老酸奶挂上破皮鞋

  昨天中午,央视节目主持人赵普发布微博称:“转发来自调查记者的短信。同志们:不要再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

  另一位身份验证为“经济观察报调查新闻部记者”的网友“朱朱文强”也同时发布微博称:“央视一哥们说,以后别吃果冻和酸奶,问为啥,他比喻说,哪天你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这哥们说,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没播”。

  两条微博很快被转发十余万次。很多网友将质疑的焦点指向这些食品中使用的添加剂——明胶,怀疑有黑心商户使用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而工业明胶正是用破烂皮革等垃圾“熬”出来的。

  昨晚,就在网友们讨论最为激烈时,赵普和“朱朱文强”相继删除了自己的微博。

  官方表态:北京从未测出工业明胶

  北京食品检测专家介绍,国家对食用明胶的制造有严格规定,必须要用新鲜的、经过严格检疫的、没有经过任何化学处理的动物骨骼或原皮加工,且必须用全封闭的流水线烘干和粉碎。而工业明胶会不可避免地夹杂重金属、化学物质等杂质,因此可以通过检测食品里如镉、铬、铅等有害重金属的含量,来做怀疑排查。此外,工业明胶与皮革水解物的主要原料差不多,由破旧皮衣、皮箱、皮鞋等边角料,经过化学技术处理,水解出皮革中的蛋白形成。因此检测是否含有皮革水解物也可以作为判断排查的依据之一。

  这位专家表示,在此前的检测中,北京还没有发现食品中有工业明胶的踪迹。

  乳企回应:到底是谁请说清楚

  一家大型乳企相关负责人今天上午对记者表示,大品牌产品每年要经过上千次监管部门的检查,既有风险检查、抽样检测,还有“突然袭击”,这么高密度的检测,如有违法添加行为,怎么可能查不出来?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央视主持人曝光的情况可能会有,但小企业出现的几率大,“究竟是哪一家的问题,央视主持人应该说清楚。不要故作神秘含含混混,这样反而打击了整个行业。”与酸奶比起来,其实皮冻、肉冻、水晶肠等食品使用明胶要更多。

  专家分析:不值得添加劣质明胶

  据某媒体引述中国明胶协会理事长王敬忠的观点:工业明胶比食品级的要便宜,无形中造就了不法商贩使用工业级原料代替食品原料的可能。“目前,国内生产食用明胶的不法小厂家有100多家。山东,河北、江浙一带都是这些假冒食用明胶的根据地。”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任副教授的范志红认为,根据网上的信息,每公斤食用明胶为25元,合每克2.5分钱。酸奶中明胶用量仅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那么1公斤(10小杯)酸奶中明胶的成本不超过5分钱。对于高档酸奶来说,即便劣质明胶不要钱,也不值得添加它来牟利。

  为您释疑:老酸奶添加的东西更多

  范志红表示,传统意义上的老酸奶是通过保温发酵的制作过程将牛奶制作成固态,这是牛奶蛋白的一种特殊凝胶状态,只要用力搅拌就会重新变成液态。这种酸奶的保质期一般较短,不能大规模运输和生产。

  而如今市面上的大部分老酸奶产品,应该叫“酸奶冻”,只是在普通酸奶的基础上添加了多一点的凝胶剂或增稠剂,除口感上略有差别外,营养成分中含有的蛋白质、乳糖、脂肪等成分在单位含量上差别不大。从营养成分来看,老酸奶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并无优势;从安全性来说,除植物胶之外添加的东西更多;从感官和品尝来说,有些老酸奶蛋白质含量偏低,“果冻感”太强,这说明添加了更多增稠剂;有些更甜,香精味道重,这就是添加了更多的甜味素和食用香精;还有的为了追求“较为新鲜”的口感,除了发酵产生的乳酸之外还添加了其他有机酸。(记者 窦媛媛 轩燕龙 于建 杨滨)

【编辑:王慧】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