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为救战友失双腿拖残肢闯荡 从不居功求援
在山东省东明县,有这样一位英雄人物——两立战功,最后为救战友失去双腿;拖着假肢走南闯北,在“世界屋脊”上创造了苗木奇迹;身为革命功臣,却从不居功向组织伸手;主动放弃了自己在西藏成功的事业,返乡创办了山东省首家伤残军人福利厂……他就是特等伤残军人、二等功臣,现任东明县伤残军人福利厂厂长袁殿华。
失去双腿,他依然坚强站立
出生于东明县菜园集乡袁老家村的袁殿华,1983年10月应征入伍,年仅17岁的他,不到一年就荣获4次嘉奖,并被任命为侦察班长,1984年7月随部队开赴南疆前线。
1985年3月8日改变了袁殿华的一生。“那天,我们连队奉命攻取166高地,一发炮弹落在了阵地上,战友白树平倒下了。我把他从石缝中拉出来,接着向猫耳洞跑。结果,踩到了地雷……”
当袁殿华再醒来时,他已在后方医院的病床上昏迷了七天七夜,双腿也永远离开了他。
1987年,做了两次截肢手术的袁殿华退伍了。按规定,像他这样被评为特等伤残,荣立二等功的战斗功臣,完全可以呆在家里,享受国家的优待,但袁殿华却说:“我是一名军人,军人就应该为国家做贡献,而不是添麻烦。我不能在轮椅上度过后半生,我要站起来!”
于是,袁殿华走下轮椅,拄着双拐,依靠假肢开始练习走路。“练了十多天,非但没站起来,还摔得鼻青脸肿,假肢与肉体连接的地方也磨得血肉模糊。”袁殿华回忆说,“但我心里告诉自己,军人永远不言败,我一定要站起来。”
就这样,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凭着顽强的毅力,一年后,袁殿华终于丢掉双拐,抛开轮椅,像正常人一样站了起来,甚至骑上了摩托车。
创业艰辛,他解读永不言败
1989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愿依靠优抚金度日的袁殿华,和妻子在县城开了一家酱菜店,生意很不错。然而,1990年6月的一天,酱菜店突然起火,不仅家当付之一炬,恰巧到家里做客的一位战友,也不幸被烧伤。
袁殿华回忆说:“为了给战友治病,我是卖光了家产,借遍了亲戚。有一年多的时间,家里就只能吃自家种的山莨姜,腌着吃、炒着吃、煮着吃……”不少人劝袁殿华到民政部门申请救济,他婉言谢绝了。为养家糊口,袁殿华决定离开家乡,南下淘金。
5年后,袁殿华从上海回到家乡,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在县城盖了一栋二层小楼。第二年春天,他又开始了新的创业。
2000年春天,袁殿华只身来到西藏,开了一家苗木绿化公司。凭借自己摸索出的“断根育苗法”,他把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栽到了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填补了西藏没有银杏树的空白。为表彰他为西藏绿化事业作出的贡献,西藏林业厅专门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他的苗木绿化公司因此声名鹊起,业务源源不断。
牵挂战友,他诠释大爱无疆
“然而,2005年的一件事情,改变了我的想法。”袁殿华说,“那年从西藏回乡探亲,就听说了一些伤残战友下岗的很多,生活十分困难,有的甚至成为特困户。有一天,在战友袁榜山家里,看到他过得太苦,我就把身上的钱掏出来给他。他却说,给钱给东西,只能短时间解决他的难处,他希望我能回来领着大伙儿一起干。”
“的确,战友在战场上是英雄,回到地方上不能成为累赘。”出于这个想法,袁殿华回到了家乡。2006年11月,他与伤残、下岗战友们一起创办了山东省首家伤残军人福利厂。六级伤残军人赵洪彪,听说厂里资金周转困难,就向亲戚朋友借了两万元钱送到厂里。退伍军人任中峰,带着两万元钱加盟福利厂,还把一辆面包车无偿提供给厂里……就是这样,袁殿华和伤残战友们,一起用心呵护着自己开创的事业,福利厂也稳步成长。目前,已接收残疾人员60余名,其中包括22名伤残军人。
在袁殿华的福利厂门口,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副对联:“一帮长短不齐汉,亦学夸父追太阳。”在福利厂飘扬的军旗上,则有这样两行字:“身残不丢军魂,自救就是爱国。”袁殿华和战友们在永不言败的誓言中唱响了站立之歌。2008年,袁殿华当选为感动菏泽年度人物,山东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授予他“优秀伤残军人”荣誉称号;2009年民政部授予他“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荣誉称号
……(记者 吕兵兵)
专题:寻访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