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东北男子为白血病儿女组团行乞 称是走投无路(2)
医院求证主治医师:确有其事
看了4位东北汉子的照片,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血液内科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确实是在医院接受白血病治疗的4位小朋友的父亲。
“我对他们比较熟悉,在孩子治疗中经常看到他们,还时常交流。他们确实情况比较恼火。”据小儿血液内科主治医师郝良纯介绍,目前几个孩子情况都比较稳定,其中祁浩的孩子情况严重些,去年一次病情复发抢救就花了10万元。郝良纯说,最保守的估计,排除感染等因素、在患者身体状况最顺利的情况下,每个孩子治疗费用最低得花15到20万,这还不包括化疗失败后骨髓移植的费用。郝良纯介绍,该院一年差不多新增100个白血病患儿。
网上寻踪组团行乞6年前就有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在网上搜寻了一番发现,《新商报》2006年05月18日最早刊登了一则《四男子路边乞讨救白血病患儿》的报道,文中写道,四名男子中分别名为潘伟、张贺、张东生和李忠臣,均为东北人,他们的子女均患有白血病,当时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他们四人或许是组团行乞的“鼻祖”。此外,《淮河晨刊》等媒体也有东北汉子组团行乞的报道,这些人的名字均不相同,但几乎都是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对于组团行乞的质疑,陈贤魁表示理解,“我们也想通过这种行为,引起更多人关注白血病家庭,呼吁政府部门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让更多的白血病患儿得以救治,让更多的白血病家庭走出生活阴影”。乞讨者之一陈贤魁说,在宜宾他们计划再待10多天,考虑到路费和时间,下一站可能去成都或者重庆。
父亲哭诉
走投无路才出此下策
不少市民会问,他们正值壮年,怎么会用这种乞讨的方式来筹钱呢?每当被问到这个问题,4位东北汉子的心就像被刀剜了一块肉一样,陈贤魁哽咽着说,“在乎别人的目光能给孩子治病吗?不是走投无路谁愿意出来丢人现眼啊?”“三天两头不能正常上班的员工,哪个老板会要呢?”
“我们现在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别人的不信任。”陈贤魁说,在乞讨的过程中,不少人对他们产生误会,甚至指指点点。“曾经有个中年姐姐指着我们的脸说我们是骗子。”他说,尽管经常被人误会,但为了尽快为孩子们筹够医药费,他们认了。“只要能把孩子的病治好,做什么我都愿意。”陈贤魁说。“需要什么证明材料我们也提供给那些质疑的人。”
记者手记
一次鞠躬一份感恩
父爱如山,在4个不善于言谈的东北汉子面前,呈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关爱。在灾难和疾病面前,人类总是渺小的;在善心和关爱前,人类又是伟大的。乞讨看似一种很卑微的行径,但却是高尚的,因着这背后一份浓浓的亲情。诚然,如他们所讲,“乞讨是被逼无奈的”。这4位父亲和其他所有因为孩子患白血病无钱医治而乞讨的家属都一样,
在人来人往中,记者看到了4位父亲疲惫的身影和深深鞠躬时的感恩。在人们纷纷慷慨解囊的同时,许多的人质疑、不理解,对此不屑一顾,甚至说是“麻木”了。但我相信,这4个汉子是真的遇到了难处。我不希望真的有那么一些人,借此来达到让自己口袋鼓鼓的目的,这不是我想要的,相信也不是大多数人愿意看到的。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真如这些东北汉子所希望的那样,社会上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白血病家庭,也希望政府部门能建立完善的社会医保保障制度,或者建立起一种专门的基金保障,让人们的善心得以在阳光下运行,让更多的白血病患儿得以救治。即使在最后他们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挽回儿女的生命,但他们今天的行为都值得我们鞠一躬,因为他们身上不仅仅是父爱,更是社会的大爱。
记者调查
四人住小旅馆吃咸菜馒头
记者在了解中发现,在宜宾,最先开始他们在东街附近乞讨。4天后他们听从一位宜宾市民的建议,到了宜宾叙府商城,只因这里人流量很大。他们在附近找了家旅馆,一个60元一天的双人间。早上,他们通常8点多出门,离开暂住的便宜旅店,带上“行李”——几块求助牌,一些证明材料,到叙府商城附近一直站到晚上9点多,超市关门,人流稀少的时候。因为附近没公厕,一天10多个小时,除了中间回住的地方方便和拿些馒头、就着咸菜充饥外,他们都停留在那里。
记者随后跟随4位汉子来到他们暂住的鲁家园附近一家小旅馆。记者在这里看到,四人住在一间小小的10来平方米的双人间里。中午时分,有一人刚离开,在其中一张床上,他们把旅店的床单掀开,凌乱地铺了3张旧报纸,在报纸上放着一个装着10多个白面馒头的白色袋子,旁边放着一袋打开口的咸菜。4个行李箱包和2双拖鞋散乱地放置在地板上。“对我们来说,这样的条件已经很不错了。”(实习生于小晏 实习记者张勇 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