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之困调查:破解需多方合力
这是一个将近5800万的特殊群体——“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留守儿童”问题再一次引起社会关注。
他们到底面临着怎样的生存状态?这些祖国花朵的未来在哪里?新华社记者专门就此进行采访调研。
亲情缺失让“留守儿童”很受伤
这是个两难的抉择,亲情的重要性,为人父母自然知道。但如果不外出打工,只守着一亩三分地,怎么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怎么赚钱供孩子读书?
5月6日,江西宜春市塘溪村的5个“留守儿童”在水塘洗澡因无人看管溺水身亡,最小的只有6岁。全国妇联的一份报告显示,仅2008年,全国就有两万名青少年死于意外事故,其中至少有一半是“留守儿童”。
溺水、车祸……“留守儿童”因监管不严、亲情缺失等造成的悲剧事件时有发生。但面对在亲情和生计之间的抉择,大多数农民工还是选择了后者。
“妈妈,我恨你。我不要新书包,我不怕被你打,我只要你回来……”农民工陈九英无意中看到女儿的日记,“心在滴血,却又不得不远离孩子,到城市里谋生。”杨九英一语点出农民工的无奈。
安徽省芜湖市妇联主席陈怡说:“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无爱的环境下,就会不知道什么是爱,也不懂如何去爱。如果不予以关爱,他们成长起来后会带来许多衍生的社会问题”。
“鸟有一个巢,人有一个家。”对每个人而言,家是感受亲情的港湾。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雪梅认为,亲情割裂、父母监护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营养不良、学习成绩差、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的最大负面因素。
“留守儿童”问题将长期存在
全国妇联副主席赵东花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并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
“城镇化、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西方历史上一些国家是通过迫使农民破产的方式来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而我国则是在保留农民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通过农民进城务工来实现的。”社会学家王开玉指出,“留守儿童”现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
据全国妇联调查统计,我国“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
“各地的统计口径不一样,‘留守儿童’的实际人数可能超过官方公布的数据。”陕西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王国琪说,“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已经发展成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决不能放任自流,需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实际上,无论是农民工输出地,还是农民工输入地政府,都在承担着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的责任。
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农民工输出地政府通过建设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求,给予他们家的温暖。农民工输入地政府则通过户籍改革甚至立法来保障农民工子女与城里的孩子享受同等教育权利,让更多孩子能与在城市务工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最好的成长就是与父母在一起。王开玉一直倡导农民工以家庭为单位迁移到城市,“这当然有很多现实困难,不仅需要农民工转变观念,更需要输入地政府做出更多的努力。”王开玉认为,如果形成农民工以家庭为单位迁移到城市的趋势,“留守儿童”问题的拐点将会出现。
解“留守儿童”之困需多方合力
如何才能给“留守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让他们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探索,寻求答案——
公安部门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民政部把困难“留守儿童”作为农村低保工作的重点……
记者在江西安福县裕元制鞋有限公司了解到,每年暑假,这个拥有5000名工人的鞋厂都要开设“安亲班”,把职工的孩子接到厂里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吃饭难、伙食差问题,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安利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青苗营养计划”,自2011年6月启动以来,在中西部6省市建成300所“青苗营养厨房”,让15万名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农村寄宿生吃上营养餐。
“在农村解决温饱肯定没问题,农民工进城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改变下一代的命运。”王国琪说,但是以牺牲子女家庭教育为代价过于沉重,相关部门应帮助农民工提高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的自觉性、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正确对待务工挣钱和养育子女的关系。
家长是监护子女的第一责任人,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相关专家呼吁,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生活在一起提供保障:一方面,输出地政府要通过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等,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另一方面,输入地政府要通过建设公租房、农民工公寓让农民工及其子女能在城市栖身,并建好学校等配套设施。 (李菲 沈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