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民间救援机构陷归属尴尬 政府不信任灾民“不屑”

2012年07月30日 18:05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民间救援机构陷归属尴尬政府不信任灾民“不屑”

  灾难面前,民间的力量有多大?在刚刚过去的北京7·21暴雨中,民间公益救援表现得非常活跃。在此次水灾救援过程中,除了政府组织开展的救援工作外,京城的民间救援组织也颇为活跃,在第一时间收集资料赶往灾区,开展民间救援。

  记者了解到,这些民间救援组织的成员,大多是热心公益的户外爱好者,俗称“驴友”,靠着自己的专业知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挽救生命。支撑这些民间救援组织的则主要来自于新兴的公益明星组织壹基金救援联盟。

  救灾的“蓝马甲”

  7月26日,大暴雨后第五天,海猫(网名)和他的队员们,仍在灾情严重的房山区救援。作为北京地区成立较早、知名度较高的民间公益救援组织,在队长海猫的带领下,北京绿野救援队的志愿者们,在21日晚就赶赴了房山青龙湖镇。

  “那天其实刚从北京云蒙山下来。”戴着绿色近视镜的海猫,面带微笑,但掩不住疲态。那天,他和队员们搜山救援,终于找到了迷路多日的驴友。

  21日下午,微博中关于北京暴雨成灾的消息已经不少,知道有雨、但没想到能够成灾的海猫也开始关注起了灾情。

  “微博一直响个不停,各种@我们的求助信息,不下数百条。”晚些时候,和大家商议后,北京绿野救援队将重点放在了青龙湖少年军校基地,微博中的求救信息显示,有上百名参训学生被困在了那里。

  当晚八点,作为救援第一梯队,海猫和同事们一起奔赴房山。“好在只是涝,没有遇到洪水。”与北京消防官兵沟通,确认了遇困的三百余名孩子们都已转移到教室3楼,没有生命危险,消防队等洪水退后带孩子们进行撤离。将学生们连夜转移到高处后,大家才稍松口气。

  整个晚上,海猫和救援者们一起,都在受灾严重的村子中度过。遭遇山洪的村子里,洪水来得快,走得也快,剩下一片狼藉。“水灾其实很难救援,因为来得太快,去得也太快,通常到了受灾的地方,已经没有生命可以救了,后续的只是一些安置性救援,比如发放物资,有的时候感觉像插不上手一样。”

  随后,救援队根据网友微博提供的信息,赶往房山张坊镇、周口店地区、三合庄等受灾严重的区域进行救援工作。由于持续降雨导致山洪暴发,进山的各路通道山口桥梁已被碎石、落木、残车阻塞,救援队的车辆连夜在艰难中通行。

  24日下午,海猫和其他救援者们一起,带着饮用水2400瓶,食品和衣物等物资,再次前往房山洪水受灾严重的青龙湖镇车营村开展新一轮的救助。据官方统计,房山青龙湖镇车营村共有263户1036人受灾,属房山重灾区之一。

  搜救、安抚、统计灾情、运送物资,这群来自民间,身穿蓝马甲的救援者,在灾区忙碌。

  26日晚7点,坐在记者对面的海猫看了看手机,GPS定位显示,部分队员正在返程路上,“这群伙计,真能干。”

  没“婆家”,做好事也不便

  并不是所有的民间公益救援者,都像海猫和他的救援队一样,能够如此及时顺利的赶赴灾区,救助灾民。

  在北京暴雨当天,曾有数百名车主自发组织前往机场免费接回滞留旅客。后来几位当天参与过爱心救援的车主商量,决定将这支自发成立的车队保留下来,取名“双闪车队”。

  25日,“双闪车队”也拥有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仅仅两天后,车队就遇到了“麻烦”:领队在其官博中因一次未能举行的聚会活动向大家道歉。“原本定于本周六下午4点半的聚会活动以及会上宣布救助房山,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以及我本人的承受力,现在临时取消。”

  微博中,该领队自称为了公益事业耗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他感慨“有了婆家好办事”,否则“我们这样的民间组织在毫无背景的情况下,真的很难去救助任何人,自保都难!”

  对此,已从事多年民间公益救助工作的海猫也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在绿野救援队2007年成立之初,其职责就分为救援和培训两个基本部分,但在进行免费教育培训过程中却遭遇了闭门羹。

  “主要是想针对中小学,进行自救和安全教育,但作为民间公益组织,我们很难进入教育体制内,即便我们是完全免费的。能够进入的都是一些打工子弟小学或关爱学校。”海猫双手一摊,表示着无奈。被拒绝的理由大多是“课程安排紧凑”等客套而坚决的说辞。

  而在救援过程中,作为民间救援机构,海猫也曾遭遇过政府机构或是灾民的“不屑”态度。有民间救助组织告诉记者,对于民间救援队来说,政府会考虑救援队的安全性,不会让他们直接参与相对危险的工作。所以很多民间救援组织在灾难现场更多的是被安排做运送伤员、转移群众以及数据采集的工作,但其实民间救援组织的能力不止于此。

  为了更及时迅速的救灾,也为了能够找到好的婆家,绿野救援队决定找寻更好的联合体,2009年5月,绿野救援队加入了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成立的“壹基金救援联盟”。身为队长的海猫,也又多了一个身份:壹基金救援联盟执委、救援顾问。

  在本次北京暴雨的救灾过程中,绿野救援队就很快与“壹基金救援联盟”中的其他单位联合,解决了车辆、物资、人员等问题,顺利赶赴灾区。

  “越来越多的人想当老大”

  2008年汶川地震后,越来越多的民间公益救援组织出现,在救援过程中,民间组织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想当老大。”

  用海猫的话说,在汶川地震救援中,民间的救援组织就像进行了一次检阅,差不多300支民间队伍参与其中。在救援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大家各自为政,没有后备力量。这也直接导致了绿野救援队随后的一次大规模分裂:因救援理念不同,2008年11月,一批老队员在副队长远山的带领下,成立了另外一支队伍,名为蓝天救援队。

  与绿野救援队不同的是,蓝天救援队自成立之初就开始积极谋求“正式身份”。2008年11月,队长远山就开始跑北京市民政局,希望正式成为社会组织,但当时苦于找不到上级主管单位当“婆家”,只好继续等机会。在这期间,远山带领蓝天救援队多次与北京市红十字会展开各种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2009年4月23日,在北京郊区凤凰岭,蓝天救援队正式被北京市红十字会授予“北京红十字会应急辅助队”称号,得到了“合法”的身份。

  2010年9月9日,北京市民政局民非企管理处给蓝天救援队发放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该证书显示,蓝天救援队的申报名称是“北京红十字蓝天应急救援志愿者协会”。这意味着这支成立后规模迅速扩大的民间救援队,终于告别了尴尬的民间身份,成为国内第一个以救援队命名,在官方注册的公益组织。

  注册以后,在经费筹措方面,蓝天救援队将拥有更多渠道: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各界捐赠、申请基金会的公益项目、企业定制收费服务、救援保险服务等。

  而在2011年10月,绿野救援队则尝试着建立了一支六人的24小时待命的全职快速救援小队,队员的工资、日常吃住、训练以及救援的费用,都由绿野救援队找来的赞助单位买单,绿野救援队提供技术培训。理想的计划是,救援队员成为合格的救援教官之后,可以通过为公益或商业性质的救援培训分担一部分费用,形成良性发展。

  “但一旦有资本参与,就容易产生‘由谁说了算的问题’。”海猫介绍说,在此期间,他甚至一度丢掉了“队长”的职务。截至目前,虽然合作还在继续,但这个探索始终没有走上“最理想的那条路”。

  “这些年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太多的救援队,都觉得自己牛×,面对灾难,都想着去证明什么,去做行业老大。”已经46岁的海猫笑言。

  很想有个身份但不想被收编

  在早期的民间公益救援行动中,所有的后勤补给甚至产生的费用,都要由队员自己负责,用海猫的话说,“个人乐意做这个。”

  在加入“壹基金救援联盟”后,民间救援者的技术、物资、装备甚至资金方面都得到了支持,但最让海猫看重的是,壹基金不会干涉其救援活动。“他只是一个支持机构,从不干涉内部事务,不是一个管理体系。这种合作是良性、互动的,个人来说,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正如“壹基金救援联盟”成立时的初衷一样,不少类似绿野救援队的民间公益组织,安于“配合政府应对灾害救援工作”。即便如今仅在北京就有680名队员,但作为队长的海猫还是表示,绿野救援队仍是“补充”,“大手笔还是需要政府部门来做,我们能做的,是政府部门无法顾及到的一些。比如在大山里,交通不通,车辆也无法到达,这时候,我们徒步登山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将来是否会和政府部门合作,甚至被收编?对这个问题,海猫仍是笑嘻嘻地回答“最好不要”,“不要去做一些和政府抢活干的工作,没意思。如果真的要说合作的话,我认为信息可以共享,但不需要有人干涉甚至命令我们的行动。”

  采访过程中,有热心市民给海猫打来电话,表示想加入到在房山的救援中去,并希望捐款。“去的话,有专门的车队送往。不过理论上讲,我们不希望接收现金捐赠,很麻烦的,建议直接买成前方需要的东西,我们运往。”

  和许多的民间公益组织一样,海猫也认为这种“草根”组织有着自己的生存空间,虽然现在没有正式身份,没有公章,没有注册单位。“希望有独立运作的模式,有一套自己的东西。”

  这个在京生活14年仍“一平米房子也买不起”的中年男人表示,自己享受这种参与民间公益带来的满足感。“特别是参与救援过程中,有效、快捷的过程,让我享受,不需要喊口号,更不需要请示报告审批。”当然,他也希望他和他的救援队能有一个正式的身份,但并不是被收编。“这么说吧,我们希望政府伸出橄榄枝,被认可——最起码,请不要忽略我们的存在。”(记者 冀强)

【编辑:肖媛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