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拟为民工夫妻开房过七夕续:34个家庭报名
8月16日,郑州交通职业学院12名大学生在大河网论坛发布的一个“花钱为农民工夫妻开房过七夕”的帖子,经大河网记者报道之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但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腾讯、网易等各大网站广泛转载,而且包括报纸、电视、广播在内的各大传统媒体也纷纷报道,截至目前,该事件在百度的搜索结果高达102万条之多。
各方争议
“12位大学生出钱为农民工开房度七夕”的报道发出之后,全国各地数百人致电活动的发起人王旭辉和付云鹏,也有人把电话打到学校,来电中,大部分人表示了对这12名大学生的鼓励和支持,一名湖南长沙的农民工在电话中说,“我是一名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工,当看了你们对我们农民工性福的关爱后我早已是热泪盈眶……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社会团体都从没有如此关心我们农民工的性福,请允许我代表全国的农民工大声的说一声“感谢你们”。这12名学生的举动还激励了其他的大学生,一名来自马鞍山的大学生在来电中表示,“同样身为大学生的我为你们的举动觉得骄傲,这个七夕因为你们的付出而觉得意义倍增,想对你们12位说声,你们真是好样的。对于农民工,我了解的可能比你们要更深,却从未做过什么,你们树立了好榜样,真心为你们加油,以后我也会尽我最大努力帮助别人”。
在反馈给这些大学生的信息中,也不全都是赞誉。其中广州的一个读者就称,12名大学生的“这种精神值得赞扬,但是拿打工挣来的一点钱去给农民工开房过七夕觉得不合适,很多事靠学生改变不了”,也有读者支招,“开房免费,可是见面成本更高,不如把房费变成车费,赞助在鹊桥的路上,活动响应者会更多。”还有一些人直接怀疑这些大学生的动机,电话打过来就一通讽刺挖苦。安徽的一名读者来电说这12名大学生,“作秀想出名也不用这样啊!现在的农民工不比你们所谓的大学生差。”还有青海的读者称他们“打肿脸充胖子,大学生一毕业就有可能失业”。
不但读者和网友不理解,还有些农民工也不理解。王旭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去工地宣传时,虽然有工地的负责人介绍,但是还有一些农民工认为他们是“骗人的”,不肯填表。
校方力挺
对于社会上沸沸扬扬的讽刺挖苦,王旭辉和付云鹏他们觉得很委屈,“虽然我们是穷学生,一个人两个人的力量也有限,但是只要有一个又一个的人行动起来,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和谐、更美好”,王旭辉说。
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对于12名学生的举动,有鲜明的立场。“我们学院对于这12名学生,鼓励、赞赏、支持,这是我们的态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郑州交通职业学院院长李顺兴这样表示,“我们周一(20日)将召开院班子会议,研究对这12名学生进行表彰,号召全院大学生向他们学习。一旦形成决议,将下发正式表彰文件,我们不能让学生既做好事,又受委屈”。
为了鼓励这12名学生,李顺兴院长还表示,学院将拿出一笔钱,出钱、出人、出力支持他们把这件事做好。
事件进展
19日,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原执行院长李国发创立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也参与了进来,王旭辉、付云鹏他们的团队扩充到了30多人,有的去广场宣传,有的去建筑工地宣传,有的去联系宾馆。王旭辉称,目前已经有34个农民工家庭报名,南三环与连云路交叉口附近的凯宾世家宾馆也决定为他们这次活动免费提供20个房间。
各界热议
于建嵘:目前,社会对农民工关注的缺失,首先是制度上的。政府没有针对农民工的住宿问题做出硬性规定,这样一来,用工单位自然是能省就省,农民工要么住工棚,要么住工地,他们的工资又不足以支持他们租房改善生活条件,这样就使得农民工即使夫妻双方都在一起工作,也无法过正常的夫妻生活。假如政府能把给农民工提供廉租房作为硬性制度就好了。
中国青年网《亮眼观察》:如今,农民工的主体是“80后”和“90后”,他们受过相当的教育,又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和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感情丰富,个性张扬,人格独立,不受委屈,同时也没有上一代能承受各种压抑,容忍各种屈辱。对用工单位来说,如果不给他们足够的尊重,他们至少会选择用脚投票,甩手走人;作为整个社会,如果不给他们他们足够的尊重,那么他们因此承受的痛苦也必将转嫁蔓延到整个社会。
时评人范子军:大学生为农民工夫妻搭“鹊桥”的举动,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解决农民工夫妻生活难题,以及相关联的子女就学、就业等问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给力,这其中政府显然有必要做出更多担当,甚或就是政府应该去做的。
>>>>>>相关报道
新京报社论:改善农民工住房政府是第一责任人
日前,建设部等五部门下发关于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指导意见,明确用工单位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责任主体,要为招用的农民工提供符合基本卫生和安全条件的居住场所;要求各地要将长期在城市就业与生活的农民工居住问题,纳入城市住房建设规划。
事实上,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与其说是正当其时,不如说已是刻不容缓。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农民工数量为一点二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为两亿人,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递增。
在如此大规模的流动人口背景下,或许我们该庆幸,中国没有出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大规模的贫民窟现象,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私搭乱建被严厉禁止,大量工棚式的集体宿舍取代了个人的乱搭盖。但同时,其代价不容忽视,很多工棚居住条件差,配套不完善,甚至屡屡出现工棚倒塌、人员伤亡等安全问题。更严峻的问题是,大量农民工集体宿舍的“苦行僧”式居住状态,“2亿城漂族,50岁以前没有家庭生活,50岁以后没有社会保障(秦晖语)”,导致了很多潜在的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
基于此,我们认为,改善农民工住房,应该从家庭的角度去安排。不应该把农民工当成廉价劳动的一时之“用工”,而应该从完整的“人”的角度,审视和尊重他们的正当、正常需求。
指导意见多次提到“集体宿舍”,如:招用农民工较多的企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在依法取得的企业用地范围内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我们认为,在考虑农民工住房问题时,应该以家庭式宿舍为主,以集体宿舍为辅。只有那些整体流动性大的建筑行业,以及未婚青年占多数的企业,才宜优先考虑集体宿舍,但同时也要尊重个人租住家庭房的选择。
如果以“家庭”为思路,就必须强调政府的责任。指导意见明确,用工单位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责任主体,可以采取无偿提供、廉价租赁、给予住房租金补助等方式向农民工提供居住场所。我们认为,从根源上讲,最应该强调的是,地方政府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第一责任人,政府应该考虑将农民工纳入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范围。这些年,随着住房市场化改革,单位已经很少直接为员工提供住房,而是以资金补助为主要形式,对于农民工来说,他们理应与当地低收入群体一样,享受政府提供的廉价的、卫生的保障性住房。
在城市规划、房源提供等方面,地方政府显然比用人单位有更多的便利条件。比如很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建筑单位,凭自身力量只能提供短期的工棚,而不可能提供集中的、长期性的房源,此类房源从根本上只能靠政府来解决。即便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各用人单位各自为阵建设住宅,也比不过政府统一规划和建设,更能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品质。因此,强调政府的第一责任人身份,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此外,对于很多自由职业性质的农民工,其主要住房保障责任,也只能由地方政府来承担。当前,有些地方政府通过税费减免等措施,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将闲置房屋改建为适合农民工租住的公寓;有些地方规定农民工家庭在城镇首次购买普通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减免或免交相关契税,等等。这些行为,都是政府应尽之责。
希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拥有和普通城市人没有区别的家庭生活,有正常夫妻的鱼水情,有儿女的朗朗笑声与读书声。(记者 陈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