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乞讨排行榜”伤害了卑微者的尊严
“乞讨排行榜”伤害了卑微者的尊严
上海轨交警方近日在网上发布乞讨排行榜,其中排名第一的何姓乞丐4年被抓了309次,至今仍在地铁线内乞讨。轨交警方此举引起争议,有人认为乞丐盘踞地铁线,确实影响市容和市民的安全出行;也有人称,穷人行乞系生活所迫,何必跟他们为难。(8月19日《楚天金报》)
上海轨交警方公布“乞讨排行榜”的做法显然是谬误的,伤害了乞讨者的尊严。在经济物质上也许有三五九等,但是就人格尊严而言,并无高低贵贱。这应该是文明社会的共识,更应该是社会管理者应有的品格和伦理。
作为生活的沦陷者,社会不能再让乞讨者的尊严失去依托。维持秩序,无疑是警察等社会管理者的职责,但管理者并不能因为追求管理的效率而变成冰冷的机器,同情和悲悯是比职责更高的人性责任。
社会管理面向的是人,而不是砖头,因此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诚意,岂能因为表面的光鲜而无视底层的呻吟。对于行乞者,扰乱公共秩序的当然不能纵容,当然,也不能因为这些行乞者“破坏城市形象”而进行驱逐甚至羞辱。
不可否认,在乞讨群体中有拿尊严投机的职业乞丐。但这些,并不是社会管理者丢弃同情和悲悯等人道的借口,因为对于这个群体的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卑微生存的客观事实不会改变。严格执法,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当面对城市乞讨者这种在生计上退无可退的底层人群,如何兼顾人性,却是对执法智慧的考验。简单粗暴的管理,维护了文明的外表,却伤透了尊严和人性。丢弃尊严和人性的文明核心,城市表面上再怎么文明,也只不过是徒有其表的躯壳罢了。
弱者没有天然的正义,但社会管理者也未必天然就占据道德的优越。一个文明社会的演进,需要的是相互的善意,无论是行乞者之于公共生活,还是管理者针对行乞者。所谓公共情怀,正是每个人对人性的坚守、对善良的笃定。(时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