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星巴克”是刺眼的提醒
近日,网络上一条微博引发热议。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官方微博“星巴克江沪浙”发布消息:杭州灵隐门店将于明天开门迎客。一网友调侃说:进去这家星巴克店后,服务生会微笑地问:施主,您是大“悲”还是超“大悲”,或者是“大慈大悲”?(9月23日《新快报》)此时此景,自然让人联想到5年前星巴克退出故宫一事。舆论的质疑标靶也依然停留在反差鲜明的灵隐寺与星巴克可能造成的文化冲突之上。无需作过多的价值阐释,香火之地的灵隐寺与代表现代商业先锋的星巴克,在文化意义上的所旨无疑呈现出鲜明的反差。而现实是,星巴克得以把生意做到佛门净地的旁边,则已经在证明这两者距离似乎不再如同观念中的“鸿沟”。只不过,从5年前在故宫开分店到今日在灵隐寺设点,星巴克依然还是那个连锁商业的典范,它只以纯理性经济人的角色进行商业布局,无论是故宫还是灵隐寺,对于它来说,只不过是区位的差别而已。
言下之意,文化与商业距离的拉近甚至融为一体,归根结底还是我们自身文化观的变异。近年来,文化与商业的冲突,虽然随处可见,但不容否定的是,这种冲突已经在现实之下被模糊或者是妥协。应该承认,星巴克的进驻,绝非一种单方面的商业侵蚀。在文化产业的浪潮之下,文化与商业早已不再具有天然的对立关系。当年星巴克进驻故宫就受到了故宫博物院的邀请。这里面牵涉到的另一重问题是,传统文化在产业化趋势下,如何实现自我发展和经济利益上的双重提升,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文化与商业如何保存在一个恰当的距离上,已经是一个需要谨慎评估的现实命题。
不管怎样,需要再次重申的一个常识是,香火之地灵隐寺染上星巴克的人间烟火,已不只是商业化浪潮的浩荡来袭这般简单。星巴克也只是一个刺眼的提醒者,再一次警醒我们:在文化保护的叙事中,我们确实需要一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克制与坚守。(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