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 寺院成老人养老选择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大圣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夏南路,京杭大运河的西岸。叶儿黄和丈夫老庞就住在这座庙里。
老庞39岁的时候才有了女儿,女儿一直很健康,2007年3月女儿还参加了厦门市的马拉松群众赛跑。但是生活的轨迹却在此之后的三个月开始偏离。
叶儿黄:6月25号她生病了,然后3天就昏迷不醒了,抢救了45天。走了吧,天就塌了。当时就搬家了,家里住不下了。后来人家老和尚一条腿不好,请我老公去看病。到了庙里面去,那种环境,好多人在里面念经。那个佛音就让人心慢慢静下来了。世界上好像都没什么留念的东西。
父亲老庞是一名中医,已经70岁,在镇江一带小有名气。女儿去世后,他就皈依佛门做了居士,早晨在诊室里给慕名而来的人们针灸,空闲时就坐下来抽烟。那天之后,老庞几乎再也没有推开过家门。
叶儿黄:挺好,他就是不能回家。他一直在这个庙里面,为人看病。庙里面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视。听着庙里听着念经的声音,心里面好受些。他皈依了。有几次要回家拿东西,他都在楼底下等,他都不上楼。
如今,他们已在寺庙中住了4年多。老庞沉默寡言,有严重的心脏病和高血压,妻子叶儿黄在寺庙期间得了乳腺癌,开了刀,他们说“自己没什么要求,只希望自己死的时候能痛快一点”。
目前,中国到底有多少失独家庭仍没有确切的数据。但有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而到寺院养老也成了这些失独家庭的选择之一。九年前,陈阿姨的儿子去世,一家人也无法面对那个没有孩子的家。偶尔回去一趟,陈阿姨总会颤抖地揭开盖在儿子遗像上的塑料袋,抖一抖上面的灰。她的爱人始终站在门口,背对着这一幕。他们一家在寺院一住就是八年。
老刘:我的房子是标准的危房了,不能住人了。棚顶上都能看到亮,瓦都往下碎。我们现在岁数也大了,以前还能上房摆摆瓦,现在不敢上去了,上去万一跌下来就吃不消了。
30年前,他们作为个体和家庭曾为国家分忧,如今各地不断出台切实的举措也来帮助他们分忧。北京市推出暖心计划,每年为每位失独父母出资2800元,购买养老和医疗保险;陕西省60岁以上失独夫妇将得到扶助标准每月为800-1000元;深圳“失独”家庭每月最高可领取政府补助770元等等。
然而这些远远不够,国家计生委表示,将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扶助。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谈到,民政部将统筹研究相关问题,失独老人将参照三无老人的标准,由政府来供养。
窦玉沛:对于“三无”老人,农村的“五保”老人,是政府来供养的,采取分散与集中的方式来解决这部分人的生活。所以由此我就联想到失独是我国计划生育实施以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下一步我们要统筹研究这个问题。按照现有的政策法律,如果这个家庭一个孩子,失去了孩子,到老了之后,就应该比照现有的“三无”老人。我们“三无”老人的概念就是没有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特别是没有法定义务赡养人。如果他失去了孩子,我们下一步在研究的时候,可以参照“三无”老人,来解决他们的一些问题。
有一句话准确地形容了失独家庭的心态,怕老怕病不怕死。这个只能“抱团取暖”面对生活的群体,政府始终在持续关注,然而简单的经济救助却很难解决他们多重的生活问题,养老、心理、疾病等等,都需要相关部门逐渐填补空白,帮助他们走出生活的阴影。(记者周尧 李欣 车丽 黄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