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式过马路”背后的附和、喧嚣与寂寞

2012年10月17日 14:35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0)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在之前几天,网友“这个绝对有意思”发微博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一天内被近10万网友转发。央视《新闻直播间》节目,也对该话题予以关注。而这几天,这个话题仍然在网络上发酵。

  网络虽众声喧哗,却貌似极具反思精神。例如“集体闯红灯”,放诸你我的生活,总不过是司空见惯的风景。但若将其晒之微博,辅以“妙语”和“神图”,已然是另一回事情了。虚拟世界,那些匿名的、披着马甲的“博主”,正义凛然又亦庄亦谐地点评着、转发着,边抨击边玩笑,以极欢乐且极严肃的方式,接力完成着一场关于交通规则的启蒙与重申。在此浪潮中,现实中的愚氓,再一次化身作网上的圣人。

  “中国式过马路”一说,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被无数人疯狂转播,或不在于“过马路”,而在于“中国式”的前缀。一段时间来坊间舆论,悄然以解构“中国主体性”为时尚,热衷戏仿、娱乐各色的“中国特色”说。在此语境生态内,凡有新论调,无论高下、优劣,但凡冠以“中国式”之名,便瞬间具备了一种自省自嘲、自我批判的特质。既有此铺垫,之后的流行、走红,也就早早注定了。

  伴随“中国式过马路”的爆红,其蕴含的隐忧实则有二:其一,国人“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意识确乎不强;其二,网友那弥漫娱乐色彩的反思似乎仍欠真诚。当一场严肃命题的讨论,要凭借一个侃味十足的由头点燃,要借着插科打诨的口吻传播,所谓民众层面的自我反思,到底是一场短命的狂欢,亦或是一次面向心灵的矫正,也就模糊而暧昧了!幽默,固然能够唤醒批判精神,但终究无法将之维系,推动其从“言”到“行”的纠偏。

  仍有“正经”的论者,从“中国式过马路”出发,展开各自专业、真诚的解读。而观其结论,或归因于“从众的民族性”,或提到了“违法成本低廉”,或归罪给“法不责众的投机观”……凡此种种,有理又无力。因为这些“症结”,一方面显而易见,另一方面却几乎根除无望——又是一个“知易行难”、“可解释难根治”的困境。而诡谲的是,展现于网络上的,那是非分明的价值观,分明在证明大众的“觉悟”,已高到足以治弊的程度。

  这,便是明显的割裂了。若依照网络上一边倒的发声,足以断定民众素养之高,而绝无“闯红灯”之可能;但反观现实,却有为数众多的人,“无视红绿灯,走自己的路”。或许,微博的活跃群体,与真实的闯红灯者,甚少重合?亦或是,我们一面在虚拟世界表演高尚,一面在真实生活里,该干嘛干嘛!

  正如“中国式过马路”,本身多有以偏概全、过度夸张之嫌;附和“中国式过马路”的万人同声,也有形式多于内容,喧闹终归寂寞的风险。(然 玉)

【编辑:王永吉】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