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郑州半月两名露宿者死亡 公众质疑政府无为救助

2012年12月14日 11:0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题:郑州半月两名露宿者死亡:天寒还是冷漠?

  12日,“郑州解放路立交桥下又一名露宿者被冻死”消息传出,这已是半月来郑州市被曝出的第二例露宿者死亡事件。消息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质疑相关政府的“无为”救助。事实到底如何?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半月两名露宿者死亡

  继11月30日,河南开封杞县的38岁农民工刘红卫猝死于郑州市中州大道与郑汴路立交桥下后,12月12日19点35分,网友“爱佑熙”在其个人微博上爆料“郑州解放路立交桥下又一名农民工被冻死”。

  13日,这一消息被目击者和郑州市警方部分证实。一名路姓的农民工向记者证实,死者确实为在桥下找活儿的打工者,“几个月前,我还和他一块在饭店打过工,我洗碗,他打杂,不知道叫啥,只知道家是周口的,出事的那天,他靠在电线杆上,2天没有吃饭了,我还给他送过一瓶热水。”根据众多目击者的描述,“这名男子四五十岁,头发不长,穿着黑棉衣、黑裤子。”

  此后,郑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郑州”也发布消息说,“12日19点10分左右,解放路与铭功路交叉口西南角一男子侧卧倒地,120赶到现场时,该男子已无生命迹象,确认死亡,无证明身份的任何证件。”

  露宿者死亡,偶然背后有必然?

  那么,两起露宿者死亡事件,是偶发性的,还是有必然原因?

  记者调查发现,从表面看,12日晚的露宿者死亡事件与11月30日的农民工刘红卫之死有不少偶发因素,比如二人死亡前都在气温骤降、天将欲雪前露宿街头数天,最终导致“猝死”。

  然而,深层次分析,二人“偶然死亡”的背后,确实有一些非偶然的因素,比如,缺乏及时、有效率的救助。对两起事件,民政救助部门都称,“之前从未接到过求助电话,赶去时农民工都已确认死亡”。公安部门都称,“死因不明”。尽管郑州市警方和纪委都已介入、120曾确认农民工刘红卫生前生命体征无异常,但事过半月,至今尚未有部门对刘红卫的死因作出公开说明。

  尽管露宿者死亡的事件目前尚且不能确定死因,但生命的流逝还是引发了社会上不少声音进行追问和悼念,典型的声音包括:“一个孤独的生命投靠这座城,高楼、霓虹却和他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借楼避风、霓虹寻路,他的要求很简单,活着。今天,他死了,有人说是冻死的,有人说是饿死的,有人说是病死的,还有说是笨死的。他死在这座城的立交桥下,头顶车如潮,身边人如织。”

  政府救助如何避免尴尬?

  针对露宿者死亡事件,河南省民政厅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全省民政部门及救助站在全省排查城市流浪人员,以确保这些人安全度冬。

  郑州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也介绍,11月初,郑州市救助站就已经启动了冬季流浪人员救助预案;11月30日农民工刘红卫猝死后,郑州市民政局和郑州市政府又分别于12月2日和5日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加强城市流浪人员、露宿农民工和精神病人的救助工作。

  但是,一系列的动作还是没有阻止12日又一名露宿者的死亡。对于这个事实以及“冷漠”的指责,民政救助部门表达了自己的尴尬和无奈,郑州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救助首先就要遵循自愿原则,如果主动来求助,我们不可能不管,到街头救助,救助站的人力和车辆都不够,不愿接受救助,我们也没有办法。”

  13日,记者在露宿者死亡的桥下采访时也看到,1个半小时内,桥下过来了2辆急救车,但任凭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和警察如何劝说,仍有部分露宿人员不愿接受救助。

  “由于群体庞大、流动性强,进城农民工的管理的确有困难。”郑州大学社会学教授张明锁说,“但是无论如何,政府都有保障每一个公民生存安全的义务。”对于事件暴露出的进城农民工民生问题,张明锁认为:“政府应尽快出台政策,最好能以社区为单位,协调慈善、社会力量和政府的办公资源,将农民工安置在辖内的闲置场所,以免再发生类似事件。”

  此间有评论指出,除了救助部门要千方百计帮助露宿者外,社会更要加强救助机构的宣传,让一些误以为“被收容”的露宿者真正了解政府是来“帮”他们而不是“绑”他们,同时除了完善救助站设施之外还可以适当建一些诸如“一元公寓”等性质的临时救助场所,避免灾害性天气夺走露宿者的生命。此外,民间力量作为政府救助的补充也应加大帮助露宿者的力度,别仅做批评者和旁观者。(新华社记者 李鹏)

【编辑:肖媛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