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称家庭与社会生活错位导致不幸福感增多
良好的生活条件、理想的职业、稳定的收入等,这些都是家庭幸福的基础,但不是本源和决定的因素,家庭幸福的真谛是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相亲相爱
家庭幸福感是构成人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家庭的幸福感直接影响工作、学习的幸福感,乃至影响社会情绪和社会稳定。调查发现,影响家庭幸福感的因素很多,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除一些特殊家庭抑或不可抗力因素之外,大多数家庭的幸福感是可以改变和提升的。
和睦相爱是家庭幸福的真谛
人类本性对婚姻和家庭幸福的需求与生俱来,却鲜有人敢说婚姻与家庭总是充满幸福和快乐。通常来说,判断家庭幸福的标准主要有二:一是物质生活水平,二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的程度。幸福家庭是两者的统一。
不少人把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抑或事业成就大小作为衡量家庭幸福的尺度,有意无意和周围的人攀比,越比心里越不平衡。在竞争激烈和过于追逐功名的社会氛围里,家庭原本的幸福快乐功能渐渐被漠视和消减。这是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普遍被忽略的挑战。我们冷落了什么?遗忘了什么?
其实,不是物质生活水平越高家庭幸福感就越高。通常情况下幸福感取决于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它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我感觉。良好的生活条件、理想的职业、稳定的收入等,这些都是家庭幸福的基础,但不是本源和决定的因素。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谓“相似”指的是大多数家庭的基本结构、生活模式和生活状态;所谓“各有各的不幸”则是指不同人对家庭幸福本源的不同把握。
许多研究表明,除了一些极穷困地区,基本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之外,幸福与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比如,在过去50多年里,美国一代代人的富有程度越来越高,幸福指数却没有多大变化。2011年和2012连续两年的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在各类人群中,家庭幸福感偏低的是“流动人口”和“高收入人群”;比照城市和农村、汉族和少数民族,农民家庭和少数民族家庭的幸福感高于城市居民和汉族家庭。
如果认可幸福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我感觉,那么,这种感觉的主要来源不是物质,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社会的价值取向。家庭是社会成员中最亲密的团体,家庭成员之间有其独特的交流内容和方式。男女因爱而结成婚姻,因婚姻而创造家庭,家庭成员在持续的互动交流中形成稳定的家庭关系,进而产生亲密、慰藉、关怀、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可见,家庭幸福的真谛是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家庭成员之间的真爱决定家庭的幸福。
婚姻创造了家庭生活的核心,也决定了家庭生活的方式、体验与价值观。在充满真爱的家庭里,孩子得到父母爱的滋养而成长,夫妻在家庭中实践两性之爱的健康方式和伦理原则,并将爱和这些原则传递给孩子。孩子长大成人后,又以同样方式和原则去实践夫妻之爱、父母之爱、亲子之爱,使爱在家庭中不断延续、升华。
所以,追求家庭幸福,根本在于实现真爱,它是保持家庭内在活力、持续稳定和幸福兴旺的动力,也是家庭幸福之源。充满真爱的家庭,即使清贫,也幸福甜蜜,其乐融融;没有真爱的家庭,即使富有也很难有真正的幸福。千万别让物质的诱惑偷走了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的幸福。
家庭与社会生活错位导致不幸福感增多
人们常把家庭幸福感的降低归咎于现代生活节奏太快、工作压力太大以及社会关系的变化。殊不知,幸福和快乐原本就是家庭特有的功能。家庭幸福感的降低,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错位所致。
社会生活(包括学习生活)与家庭生活是人生的两个重要部分。因为劳顿而需要休息,因为紧张而需要舒缓,因为压抑而需要安慰,因为漂泊而需要归宿。这正是家庭存在的意义。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人类从开始有知识的时候起就一直生活在家庭之中。我们找不到不是如此的阶段。我们也找不到解散了家庭或替代了家庭的人类群落能长治久安……尽管有各种变革的主张和实际的试验,人类社会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肯定了对家庭的依赖,把由父亲、母亲和子女所组成的家庭当作人类生活的基本单位。”多项研究和调查结果证明,结了婚的人比不结婚的人平均寿命长,身心两方面也较为健康;结了婚的人在住房和养家方面虽有额外的经济负担,但要比单身或离婚的人的财富多出几倍;结了婚的人因为心理上的依靠,所以在工作岗位上效率较高;而绝大多数的暴力犯罪是由未婚的青少年和成年男子所为。2012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表明,结婚生育孩子后的家庭中各类人群的幸福指数最高,而幸福指数最低的是离婚和单身人群。
现代社会中,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几乎占据了人们所有的空间,开放让人们憧憬外部世界的无限美好却无暇顾及近在咫尺的幸福。家庭功能萎缩外移,家庭成员关系疏远,家庭礼节礼仪遗失殆尽,家庭成了游子的旅店。不仅如此,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紧张、烦恼、压抑乃至社会生活的模式也带回家里,占据了本来属于轻松、快乐、愉悦的家庭空间。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情感依赖减少,焦虑、争吵和相互埋怨的情绪增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渐渐疏远甚至出现隔阂,造成夫妻亲密度下降,婆媳关系和亲子关系紧张,邻里关系也逐渐疏远。我们在一味追逐事业成功的同时却丢失了生活中本源的那一半的快乐。正是这种错位和失衡,降低了家庭幸福感,也必然降低社会生活的幸福感。
注重细节与调适是提升幸福感的有效路径
家庭的幸福由日常生活的点滴凝聚而成。其中不乏惊喜、浪漫和精心安排的快乐情境,而更多却又容易忽略的,恰恰是那些细微之处。比如,到家时对亲人一声亲切的呼喊,出门时给爱侣一个依依不舍的拥抱,旅途之中给家人一个电话,节日时给家人一个问候的短信,还有夫妻一同做饭,与家人一起锻炼,丈夫陪妻子逛市场看电影,抽空和老人聊天……所有这些都可能产生浓郁的亲情,给家人增添无限的温暖、情趣和慰藉。
2012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表明,父母能否经常跟孩子进行平等交流,夫妻能否共同分担家务,夫妻的性生活频率,乃至子女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空距离,等等,都是影响家庭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提升家庭幸福感最重要的,莫过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支持和包容。而达到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最佳路径就是经常性的、平等的、理性坦诚的沟通。如果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婆媳之间每周都有一次快乐的沟通交流,那么,生活中所有的矛盾、误解都能及时化解。沟通会使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更融洽、家庭生活更默契。而这一点,只要用心就能做到。
有效、快乐沟通的前提是共同的价值取向。比如:家庭成员之间可以自然直接地表达爱;无论长幼,在价值和人格上是彼此平等的;家人之间彼此信任、诚实和开放;在任何时候都相互支持;家庭成员共同分担责任;接纳彼此的差异,同时保持每个人的独特性;尊重彼此的隐私;鼓励家庭成员做有益的尝试,并从错误中学习成长;重视家庭传统和仪式等等。
在婚姻和家庭关系中,似乎也在很多时候被推拉出原定路线。关键是要不间断地调整,重新回到原定路线上,把幸福、创造、和谐及满足等目标牢记在心。这种调适是忍耐、包容、为对方作出让步和些许的改变,是让自己进入对方的情境之中,去理解、关心和满足对方,是在自己愤怒、郁闷、冲动的时候提醒自己冷静下来,最大限度减少对家人的伤害,是坦言自己的过失,求得家人谅解,是不断提出新的生活目标,和家人一起去创造新的生活,是经常回味最幸福最甜美的日子,牢记家人最美好的品德、个性和才能,像对待花儿一样地去呵护。做到这些,家庭就会不断地充满快乐和幸福。□文/张汉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