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清明时节井冈山拜谒曾志墓
中新社江西井冈山4月4日电 题:清明时节井冈山拜谒曾志墓
中新社记者 刘占昆 王剑
2013年4月4日是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老红军曾志的102周年诞辰日,恰逢清明。节日前夕,中新社记者来到江西井冈山,拜谒曾志墓。
如果没专人指引,人们很难找到曾志的墓地。
巍巍井冈山的青山绿水间,茨坪镇一处僻静小山丘上,静静躺着一块三角形山石墓碑,曾志的骨灰就洒在山石上方一棵柏树下。
没有生平简介,没有墓碑悼词,山石墓碑上只镌刻着“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11个字,简陋的墓碑让人很难与其主人的传奇人生联系在一起。
从湖南起义中的红衣少女,到17岁的井冈山红军医院党总支书记,再到湖北抗战烽火、东北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女干将,再到建设新中国的实干家、改革开放的执行者,位居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曾志,成长为20世纪中共最杰出的女性高级干部之一。
“每年清明节前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慕名来到这处偏僻的小山丘,手持小白花,站在这块简单的墓碑之下,深深鞠躬,以表敬意。”江西干部学院教学助理魏文君告诉记者。
蒙蒙细雨中,曾志的孙子石金龙手扶花圈站在墓碑一旁,对各地远道而来的祭拜者一一鞠躬回敬谢意。
“我奶奶1911出生于湖南宜章,17岁跟随着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石金龙告诉记者,1928年11月,曾志产下一名男婴,迫于战争环境,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骨肉托付给当地人代为抚养。
1929年1月,曾志随着队伍,告别井冈山。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失散的骨肉。直到1952年,曾志终于在广州见到了儿子石来发。
石来发8岁时养父养母双亡,靠乞讨度日,此后娶妻生子,在井冈深山中务农为业。
一别24年,一个是叱咤风云的传奇女英雄,一个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农民,母子相见的情景催人泪下。乡亲们以为,石来发找到已是中共高官的母亲,再也不用当农民。可曾志把儿子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又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
“奶奶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做人,尽管奶奶身居高位,却没有利用权力为儿子谋一官半职。”石金龙说,其父石来发牢记奶奶的嘱咐,在井冈山上当了几十年的护林员。
1998年6月21日,曾志因病在北京逝世。7月1日,她的儿女遵其生前嘱托,将其骨灰安葬在小井红军烈士墓旁的一处小山坡上,仅用一块普通的山石作为墓碑。
“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决不要搞什么仪式,静悄悄的,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发消息,不写生平……”
在井冈山曾志遗物陈列室,来自广东东莞的私营企业主管范超驻足良久,“曾志是中共高官,到了生命的最后仍始终低调朴素,这是很难得的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因为信仰而超然的境界。当今中国,很需要有这种信仰精神。”
清明时节,细雨迷蒙,淋湿了墓碑前的朵朵小白花,而石碑上“魂归井冈”的鲜红字样在翠绿山草映衬下,愈发清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