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捐款遭道德审判:慈善被舆论暴力强迫式逼压
恪守自愿才是慈善本义
慈善捐款在网络的催化下,变了滋味。除了明星间的攀比心理外,网友针对捐款数额的热烈讨论,形成了实质上的“逼捐”。主持人李晨在微博表达自己的不满:“捐了,骂!不捐,骂!捐少了,骂!捐多了,骂!捐了不说,骂!捐了就说,骂!……”
可以理解一些网友的心态,认为明星和企业赚的是公众的钱,希望他们能够更多地回报社会。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但是施以舆论暴力进行强迫式逼压,则是矫枉过正了。捐款这件事,应当遵循自愿的原则才是慈善的本义。以是否捐款、捐款数额作为衡量爱心的标准,将捐款视为公众人物、企业的必然行为,都属于挥舞“道德大棒”来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在这种绑架下,捐出的款项有可能并非出自个人的本意,而内心憎恶、外表迎合的伪慈善行为,事实上是在伤害慈善。
因为捐款人已经分不清自己是否在做慈善,是在为逼捐者而捐,还是在为慈善本身而捐了——当捐款数额成为研判明星或企业家道德水准高低的依据,并且这个依据被引以成风,与善和爱的真心本义就已经相去越来越远了,留下的只有一个无知、霸道和伪善的社会氛围。柔岩志愿精神要留存到生活中一场地震在一段时间内是关注的重点,一段时间之后,在灾区重建之后,总会恢复平静。而在一个风险社会,各种天灾人祸越来越多。这些天灾人祸可能没有地震那么震撼人心,这些天灾人祸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悲剧,一场震动,一个事件。但这依然需要志愿精神来提供温暖。
如果,人们只是在地震来临时才爱心满溢,而在日常生活中却无动于衷,袖手旁观,甚至还热衷于讨论是否让座这样的常识问题。这种志愿精神就没有那么真实,甚至可以说没有那么理性。而这对于社会来说,显然是一种伤害,对于志愿精神来说,也不够全面。我们应该将志愿精神留存下来,留存到生活中。
志愿精神的实质是对公共生活的参与。只要人们觉得自己是个社会人,在社会问题来临时,能够挺身而出,这样的人就是志愿者。志愿精神也不是多么崇高的品质,而是现代人的一种自觉,既然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就应该有同舟共济的精神,就应该像个公民一样关注他人,帮助他人。只有志愿精神能够保留下来,并传递到日常的生活中,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我们的公民意识才能更集中体现,我们的志愿精神才能发扬光大。(李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