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近岸海域大半是劣四类海水 去年发生17次赤潮
近年来,关注环保已成为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今天是第42个“世界环境日”。昨天,省环境保护厅和杭州市环保局相继发布了2012年浙江省及杭州市的环境状况公报。
这份一年一度的环境“体检报告”用数字和图表,直观展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水、大气、辐射,噪音等方面的现状。虽然我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但也在不少方面敲响警钟。
钱塘江金华段污染最重
地下水有点状污染迹象
杭州人喝的水,主要来自钱塘江。而根据环境公报显示,钱塘江水质状况为优,水环境功能达标率为85%。干、支流市控以上断面100%达到或优于三类标准。但金华市境内的金华江、东阳江、南江、武义江和浦阳江浦江段,还存在氨氮、总磷和石油类污染。
瓯江、飞云江、苕溪、曹娥江、钱塘江、甬江、运河、椒江、鳌江。这是2012年我省八大水系和运河按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标准的断面数百分比由大到小顺序的排名。相比2011年,钱塘江由2011年的第四名下滑到了第五名,椒江则从第六名掉至第八名,而曹娥江和甬江实现“逆袭”,分别从第五名和第八名上升至第四名和第六名。而两年都垫底的鳌江,也是八大水系中唯一仍有劣五类水质存在的河流。
从总体水质看,大部分城市的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但部分支流和流经城镇的局部河段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鳌江、运河和平原河网污染仍然严重。
相比较上述水系, 湖泊水质总体较差,其中西湖水质为三类,东钱湖水质为四类,鉴湖水质为五类,南湖水质为劣五类。部分湖泊呈现一定程度富营养化,水库以中营养为主。
除此之外,公报也显示,沿海平原浅层地下水水质已经发现有不同程度的点状污染迹象。
近岸海域中,劣四类海水占了大半
去年浙江共发生17次赤潮
从环境公报来看,相较于市民平日最关心的水和空气,其实我省的海洋环境也不容乐观。
去年,我省近岸海域水质受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超标影响,海域水体呈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水质状况级别为极差。所监测的5.75万平方公里近岸海域中,53.0%为劣四类海水。
在嘉兴、舟山、宁波、台州和温州5个沿海城市中,嘉兴的海水水质最差,全部为劣四类海水,水体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舟山、宁波、台州紧随其后,水质状况级别均为极差,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在57.2%到60.9%之间,水体均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而即便是五个城市中水质情况最为理想的温州,近岸海域水质中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所占比例也达45.2%,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
除此之外,杭州湾、象山港、乐清湾、三门湾4个重要海湾全部为劣四类水质,其中杭州湾水体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象山港和乐清湾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三门湾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
另据了解,去年浙江近岸海域共发生17次赤潮,1次为有毒赤潮,累计面积约1502平方公里。其中,有害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大幅上升,共有10次。
69个县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
67个被酸雨覆盖,城市降水平均酸雨率上升1.3%
虽然从去年11月起,我省已开始试行AQI指数(新国标,增设PM2.5、臭氧、一氧化氮等指标),但公报体现的空气质量指数还是沿用API指数测算的。而今年起,环境空气质量考核将全面采用更严苛的新国标。
按照旧标准,去年我省69个县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98.6%的城市达到国家二级标准。11个设区城市全年的一至二级空气质量天数比例均达到85%以上,其中杭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优)、二级(良)的天数共336天,比上年增加3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1.8%。尽管首要污染物仍是今年年初颇受关注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PM10,但好消息是,它比去年下降了0.009毫克/立方米。
去年浙江省平均霾日数为77.5天,比上年少38.2天。杭嘉湖地区、温州地区霾日数较多,如杭州市就达到了168天。浙西南地区、舟山、台州等地霾日数较少,在50天以下。今年一季度,全省11个设区市PM2.5日均浓度平均超标39.7%,共出现重度污染60天次。
而酸雨污染依旧是我省环境的一大问题。公报数据显示,69个空气质量总体良好的县级以上城市中有67个被酸雨覆盖,城市降水平均酸雨率也相比2011年上升1.3%。其中67个上榜城市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城市成了酸雨区“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