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自闭症儿童的90后“妈妈”: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中新网太原6月18日电 题:11个自闭症儿童的90后“妈妈”: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作者 范丽芳
当大多数90后还在恣意潇洒时,李小姣和她年龄相仿的3个同伴既成为11名自闭症孩子的康复老师,也成为照顾其生活起居的“妈妈”。“只是希望孩子们以后能够生活自理,有基本的生存能力,会叫‘爸爸妈妈’。”今年23岁的李小姣在三年前创办了位于山西太原市的这家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园。18日,记者采访了刚刚结束北京培训之旅的创办人李小姣。
20岁创园 一场病换来父母支持
“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苹果一颗枣,一边多一边少,一堆杏子一个桃。”18日,记者来到这家位于居民院内的灵星训练园,孩子们正在咿呀跟读,看到记者推门而入,孩子们都回头瞻望,一个小男孩微笑着说“阿姨好”,这个小细节让李小姣欣喜。
“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就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善交谈,对外界任何声响没有反应。”李小姣说,现在他们开始懂得好奇,开始有心理活动,甚至还主动跟别人打招呼,看着每天一点点的进步,“心理着实高兴。”
6年前,经过专业心理课学习的李小姣,毕业后开始从事特教工作。起初她长住在自闭症儿童的家里为其做康复训练,其细心、负责赢得家长口碑,经口口相传,李小姣的学生逐渐多起来,最忙的时候一天要跑4家。
在许多家长的建议下,2010年,李小姣勉强说服父母,办起了灵星训练园,由于1个人要照顾8个孩子,李小姣身体终于吃不消,在一次做康复训练时晕倒。
父亲得知此事,坚决要求女儿关停训练园。想到一天天变好的孩子们,李小姣恳请父亲再给自己一年的时间。期间,父母不放心,经常从忻州赶到太原帮助女儿,一来二去,父母跟孩子们熟络起来,此后不仅不再未提停园一事,还给了女儿近10万元的资金支持,为训练园购置了家具、书本以及轮滑鞋、自行车、小秋千等用于康复训练的硬件设施。
自闭症儿童:“我的未来不是梦”
自闭症患者常被称作“星星的孩子”,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
“症状在每个孩子身上各有不同,比如超超喜欢不停地拍手,悦悦喜欢自我伤害,有的孩子喜欢旋转,有的喜欢不停地推拉窗户,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李小姣介绍。
今年9岁的超超是跟随李小姣时间最久的孩子,“刚认识他只有3岁,当时说话两个字两个字往出蹦,爸爸、妈妈、苹果”。如今,超超会写字,会算两位数的加减乘除,更让李小姣意外的是,超超的乐感特别强,现在还会弹钢琴、唱歌,“有时还会颤音”。
在记者的请求下,超超流利、完整地唱完了《我的未来不是梦》。一旁的李小姣颇有感触地说,“每次听他唱这首歌,都像自己做了个梦,很多时候想自己能坚持下来就是因为当初不想让这个孩子半途而废。”
90后“妈妈”:“怂恿”孩子们“打架”
创园三年,李小姣的孩子从最初的4个增加到11个,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10岁。
针对自闭症孩子注意力差、情商低、身体协调能力差的特点,李小姣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计划,上午是早读、文化课、感统训练,午休后是语言训练、行为训练、心理游戏、音乐美术课及模仿操等。180多平米的训练室内,摆满了各种玩具,此外每天带孩子们在室外骑车、滑旱冰也是必修课。
因每个孩子自闭及康复程度不同,训练课程需量身订做。为此,李小姣和其他“妈妈”们格外注意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训练室墙壁上贴着一张“进度表”:超超,学会帮助别人穿衣服,继续学习滑旱冰;丹丹,会捏豆子,继续跳触觉板;琦琦,会拼读拼音,继续学习自行车。
除肢体训练,李小姣更注重对孩子们情商的培养,“自闭症的孩子没有自尊心,也没有你争我抢的意识。”所以,李小姣说有时会“怂恿”孩子们去“打架”,“让他们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看着11个孩子每天都在进步,李小姣有了同龄人无法体会的成就感,而超超弹琴技术的提高也让只懂皮毛的李小姣有了紧迫感,“我不会就没法教孩子们”。为提高专业能力,李小姣自费去北京参加自闭症专家甄岳来的讲座,与同行沟通交流。
李小姣说,7月份希望去青岛参观先进的自闭症康复训练学校,让自己的培训园正规化、规模化。
中国公益研究院2012年的《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有统计的自闭症孩子高达164万人。近年来,自闭症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但是公众对此了解甚少,很多孩子因此错过最佳干预时间。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不要放弃任何一个。”李小姣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