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行业需求剧增 殡葬专业学生毕业就被"抢"
早晨8点,卢世海摘下口罩和手套,脱掉白大褂,走出八宝山遗体整容室。这个夜班并不轻松,他给一名外籍艾滋病患者做了遗体防腐处理,又为当晚运回国的海外务工者完成遗体整容。
今年6月从北京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现代殡仪与管理专业毕业,卢世海来到八宝山殡仪馆工作。
这位26岁的年轻人对殡仪馆并不陌生,他的爷爷和父亲都从事这个工作。不过,他找的第一份工作却是当时看来更为时髦的软件编程。
“我在广西找了编程的工作,但是每天加班,特别辛苦。后来听说学校有了殡仪专业,就决定做回家传的工作,感觉比较轻松,更有保障。”他说。
与遗体打交道的入殓师曾经是令人谈之色变的冷门工作,鲜有人乐意从事这个职业。现在,这个古老行当迎来了越来越多科班出身的年轻人。
卢世海班上80余位同学,女生占到一半还多。其中一位女同学张仙琪毕业后到江苏无锡殡仪馆工作做遗体整容师。
“上学完全是出于好奇,后来越学越有感觉。”张仙琪说。因为技术出色,她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去年,八宝山殡仪馆成立了“青清女子整容室”,由3位毕业于殡仪专业的年轻女性遗体整容师组成,专门负责女性逝者的清洗、防腐、换衣等工作,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
中国的殡葬服务业自古就有,俗称“杠房”,但是现代化的职业培训却是近几年才出现。目前,中国只有4所高等职业学校有殡葬专业,卢世海毕业的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2007年起开设这个专业。
系主任孙树仁告诉新华社记者,起初招生并不顺利,第一年只招了23人,大多是从别的专业动员过来的。不过,报考人数逐年上升,2012年招收了130位学生,今年预计能达到150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不仅要体面地活,也希望体面地死。”孙树仁说。
他认为,中国社会对生命愈加尊重,对殡葬服务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人们对入殓师这个职业也会更为尊重,因此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考虑以此为职业。
民政部门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死亡约1000万人,火化率为50%,这意味着至少500万遗体需要接受殡葬服务。
孙树仁说,目前4所学校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大约500人,缺口非常大。
“每年毕业前,全国各大殡仪馆和陵园都会到学校预订学生。有专业知识,能说标准的普通话,再加上年龄优势,毕业生都是被‘抢’的。”孙树仁说。
今年上半年月,中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72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1万人。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对拉动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人社部对全国100多个城市劳动力供求情况的分析,各技能等级岗位空缺数量和求职人员的比率都大于1,表明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达到2.72、2.31和2.13。
入殓师、珠宝鉴定、养老护理等服务行业需求剧增,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选择。
与父辈相比,卢世海这样的年轻入殓师对自己的职业有不同的认识。“小的时候,我们家很少走亲戚,因为我爸爸怕人忌讳。我就觉得没什么,有时候打车别人问我,我直接说在八宝山殡仪馆上班。”他说。
在卢世海看来,遗体整容是一门技艺,他把每一位经手的逝者都看作自己的作品。正常死亡的逝者一般只要15分钟即可完成化妆,但是因事故意外死亡的遗体有的就需要2到3个小时的复杂修复。
“面对他们,我想的是怎么让他们看起来更自然,更安详。这是对逝者的尊重,对生者的抚慰。”卢世海说。“最后,来看遗体的家属满意,我就最有成就感。” (记者王笛 傅双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