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见闻:农村青年春节密集相亲逐现“闪婚闪离”
中新社湖北监利2月7日电 题:农村青年春节密集相亲逐现“闪婚闪离”
中新社记者 丁思
马年农历正月初八,湖北监利县建新村21岁的刘明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婚姻,他将迎娶20岁的第二任妻子。“闪婚闪离”后,再婚的刘明没有了“新婚”的激动,稚嫩的脸上平静地跟随迎亲队伍。
刘明的第一次婚姻始于2013年春节,对象是同村19岁的姑娘李莉莉。春节之前的腊月二十四,刘明从广州返回老家,在父母的安排下“走街串巷”地“密集相亲”,因彩礼不合适、女方要求高等“寻她未果”,直到碰到莉莉,双方父母一拍即合,正月初五举行婚礼,他们认识的时间不足一周。
“现在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什么花红酒绿没见过,女娃眼光高,越来越挑;回一趟老家不容易,两个人年龄合适,赶紧把婚事办了,日子往后长着呢。”刘明家给了对方5万元(人民币)彩礼后,双方结为亲家。
这对“90后”农村青年办了婚事后便又回城打工。“儿子去了广州,女娃去了深圳,又跟以前的男朋友好上了,要离婚”,刘明母亲回忆往事“痛心疾首”。
2014年春节临近,刘明母亲又开始张罗儿子的婚事,“二婚”的儿子免不了被女方“嫌弃”。
经人介绍,刘明结识了镰刀村“闪婚闪离”的“90后”女孩。“女孩脾气似乎不太好,可看到我妈的神情,女方父母也没有太多条件,咬咬牙就答应了。”21岁的刘明看待婚姻“没有太多美好,我爸我妈也就这么过来了”。
现今农村,类似刘明这样“闪婚闪离”的现象并不鲜见。“逃跑的新娘子很多,外地的媳妇儿离婚的最多”,同村中有着“专业媒婆”之称的刘香梅向记者介绍,前往外地打工的农村男女,家庭条件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嫁娶城里人,有的人在打工的地方有对象,可父母坚持同村人“可靠,适合养老”。
因此,春节也就成了农村青年男女“相亲对头”的好时机,也是说媒人“业务繁忙”的时节。“认识不到几天就筹备婚礼,即使已经有心仪的对象,在亲朋好友劝说下,无耐也只好结婚;认识时间短、没有感情基础,面对城市生活的诱惑,离婚现象越来越多。”刘香梅表示,她也担心刚“撮合”成功的年轻人再度离婚。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对甘肃城乡“80后”人口的婚姻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显示,“80后”选择结婚的主动性略低,父母意见对其择偶观念具有较大影响。同时,他们对“闪婚”或“闪离”具有一定的认可度。
原甘肃省社科联副主席王凤显7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称,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人生活诉求日益多元化,外出打工青年的恋爱观、择偶观、婚姻家庭观念发生改变,与父辈的传统婚姻观念发生冲突又无力抗争,导致年轻人草率成婚,“算是完成父母的任务”。
王凤显说,“闪婚”增加了婚姻的不稳定因素,随之产生的“闪离”、彩礼纠纷、家庭不睦等负面影响令人深思;建议父母给予下一代更多空间认识婚姻,正确对待人生中这一重要的历程。(完)
专题:2014年新春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