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大战”伤不起 专家称民众也应遵守四风建设
春节七天假期背后,说到底就是一场消费“血拼”。有人拼在回家的路途上,也有人拼在回家的礼尚往来中。如今,发“压岁钱”不为守岁却为人情,大家纷纷包起红包闯“年关”,在新春佳节上演一场别样的红包大战。
多数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压岁钱”行情直线上升,100元红包已不好意思拿出手。并且,半数以上受访者表示,过年期间红包花费均在3000元左右。
现象一:心甘情愿“消费型”
过年百态,有人觉得过年消费大、苦不堪言;也有人觉得,一年到头,难得走亲访友、封红送礼正好增添情谊。
25岁的四川遂宁小伙杜仲春,在成都一家广告公司工作,2013年的他收获了爱情,在大年三十之前,如愿去到女友老家过了个早年。
第一次去女友家团年,自然少不了见面礼,成功“脱单”的他颇有感触地说,“以前单身的时候,放假了就赶紧回家,今年有了女朋友之后,得先到女友家去,再回自己家。”细心的杜仲春为女方的家人准备了一叠小红包,他坦言,自己工作时间不长,送过于贵重的礼物不现实,因为他的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而且公司也没有发年终奖。整个春节,他花了差不多2万块钱,光是给女方家红包就花了近一个月工资。
虽表示负担很重,但杜仲春还是认为,毕竟这是自己第一次去女友家,发发红包也图个大吉大利,“小孩的红包一般就400,父母都是1200,奶奶外公外婆封的600,算下来差不多给了6000多。”
现象二:不情不愿“为难型”
今年春节,王光林从成都回老家泸州过年,他说,过年的红包是发不起也不敢接。“回家后给自己父母5000元、10个小辈共给了2000元、走亲访友每家都需要近300元的礼物,加起来少算也是10000元以上的花费。”王先生粗略的算了一笔账,但他说最担忧的是额外的“人情”压岁钱,“带女儿去朋友家拜年,对方没有孩子,但却给自己的孩子包了几百元的红包,自己不知道如何消除这笔隐性的人情债,只能增加送礼的比重。”
按习俗,压岁钱本寓意:长辈期许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怎么就成了“人情债”?采访中记者得知,原来,如今孩子的“压岁钱”早已成了部分家长互相攀比和拉拢关系的一种手段。给的少了觉得拿不出手,一年到头,红包就成了显示各自在外拼搏的收益象征。
但采访中,也有一部分采访对象觉得还是应该理性看待这一问题。姚小姐称,已婚后有了自己的孩子,随着生活成本逐渐增加,不再像单身时过年回家那么“大方”,包红包一掷千金。
“我会提前规划好红包的消费比重,只为发给晚辈图个好彩头就行了,不应该充面子。”姚小姐说,“身边很多人将压岁钱的多少,看作是一种相互攀比的工具。除开对孩子的新年祝福外,却多了不良的物质教化和铜臭熏染,这是应该及时纠正的。”
专家观点:普通民众也应效仿“八项规定”、“四风建设”
专家认为,自中央 “八项规定”、“四风建设”出台以来屡作表率,普通民众也应该效仿,主动摈弃陈风陋习。社会应大力提倡勤俭节约之风,宣传机构需加强宣传。也可以借助制度性出台,起到引导作用,教导青少年勤俭节约。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经济社会中的文化观念和收入花费变得不协调。老百姓的人情观念是传统,但收入提升后,增加的收入没有花在读书等精神充实上,反而花在了人情攀比之中。”
面对“未富先奢”的现象,盛毅认为,人情交往不要那么复杂,这种攀比的风气若不改变,每个人都会苦不堪言,应该加强勤俭节约观念的宣传。(记者 郭洪兴 朱虹 )
专题:2014年新春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