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大代表建议为保护非遗立法
徽州民谣、潜山弹腔、徽墨制作技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是在推广上还存在很多困难。在省两会上,代表建议加快地方立法,制定《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设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加强对传统手工艺技艺的知识产权保护。
建议为保护非遗立法
昨天下午,瑶海区举行“多彩民俗惠民生”活动,众多非遗传人向居民们现场展示蛋雕、烙画、面塑、剪纸等非遗技艺,现场不少演员还划起了旱船。现在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度比以前高了,但不少非遗传人依然觉得有些遗憾,政策支持力度还是不够,推广起来很难。
据了解,目前全省已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0项,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70多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00多项,县级名录1700多项。
令人担忧的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而且在全国也有普遍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多是一些身怀绝技的老年人,年轻人缺乏传承的经济动力,使得一些独门绝技随着这些老人的离去而失传灭绝。”省人大代表杨良金说道。
经济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冲突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遗产,它需要由传承人代代相传。”在杨良金看来,开发过度可能会给文化遗产造成开发性的破坏,但过度保护也不一定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好的归宿。
对此,杨良金建议,在坚持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加快地方立法的进程,制定《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制定多元的传承保护方案
立法护航,保护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操作?
杨良金提出了具体建议:设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建立量化的省、市、县配套资金保障机制。同时,完善社会资本进入非遗保护领域。
“加强对传统手工艺技艺的知识产权保护,明确非遗项目开发及应享受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他说,为保持生命力,应积极挖掘非遗产品的经济价值,将非遗项目或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出一批生产性保护的典型。同时,对于个体手工业生产为主的传统技艺项目,采取分散生产、集中销售的方式,不断拓展市场,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经济效益。
非遗资源与旅游业的结合,也是杨良金考虑的一个方面。他说,应该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重要旅游景区和旅游品牌,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此外,在税收、产业补贴等方面给予非遗产业一定的优惠,为相关产业发展排忧解困。
“制定多元的传承保护方案,采取抢救性保护、馆藏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方式,形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方法体系。”(解琛 勤超 本报记者 黎静 魏永)
专题:聚焦2014年地方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