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鼓励在职医生开私人诊所 医保报销有待协商
北京鼓励在职医生开私人诊所 医保报销有待协商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看病难”一直是医改中的顽疾,昨天,北京市卫计委宣布,北京将探索自主创业制度,允许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医生医生开办私人诊所,缓解看病难。
《新京报》援引北京市卫计委主任方来英的话说,这项有望于今年5月正式实施的政策将支持医疗机构开展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医生区别聘用合同及薪酬待遇等改革探索,鼓励非全日制医生以固定时间到基层和其他医院兼职工作,激发医生为更多患者服务的动力。
办私人诊所是否可以拯救深陷看病难的北京各大医院?
北京市卫计委主任方来英明确表示,今后北京将允许医生开设私人诊所。
方来英:所有具有合法资格的医生,不管是哪个专业,他都可以申请开办私人诊所,但私人诊所也有它不同的服务主业领域,如全科医生可以申请全科诊所,内科医生可以申请开办内科诊所。
方来英进一步解释说:这项政策,将参照社会资本办医的流程,由卫生计生部门审批,而由此带来的医生薪酬、人事制度的改变,将由医院和医生签订劳动合同等形式进行明确。
其实早在2009年,卫生部就下发过通知,允许医生多点执业,但是5年过去了,这项政策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百姓看病难的问题。而多点执业也并未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甚至是被业内人士称为是“不彻底的改良”。
医务人员:我们的医生每天8点下班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所以在家的时间是非常少的,如果院外的时间又放在工作上的话,对家庭的贡献就会欠缺一些。
不过,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国恩看来,开办私人诊所恰恰是解决目前各大医院医生超负荷运转的一剂良药。
刘国恩:大多数医生疲于奔命的原因是因为精力浪费在他们不需要在大医院去救治的门诊病人上,这就是我们资源使用不好,配置无效的问题。
刘国恩认为,目前看病难最大的表现就是医院的一号难求,医疗主管机构早就鼓励,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但由于社区医院缺少好医生,这个呼吁常常收效甚微,允许医生开办私人诊所就是为了调动医生的积极性,盘活优质的医疗资源。
刘国恩:不至于因为治疗头痛发烧感冒、拉肚子到大医院才能看到好医生去排队挂号。
刘国恩说,在欧美国家社区诊所主要是提供门诊服务,而大医院则是提供住院服务,二者紧密连线,形成一条线的服务,患者通过签约或者其他自主的方式到私人诊所就近看病,经过筛选,私人医生会把病情严重的患者转诊到大医院,但这个病人仍属于这个医生,私人医生或利用大医院设备对其进行检查、动手术,或者要求其他医生帮忙,而手术后该患者仍需要回到最初的私人诊所,接受康复治疗,这种严谨的处理过程既不会产生医生对患者不负责任的行为,也避免了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
有叫好声,自然也有质疑声。在首都医生总量紧张、工作量也高度饱和的现在,挖潜还有多大可能?而开办一家诊所需要牵扯多少精力,在职医生 又怎么保障在就职医院的投入和精力,这些都是问题。
与刘国恩的观点不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宋文质认为:小小私人诊所扛不起“缓解看病难”的大任。
宋文质:看病难是哪个地方难?是上面的大医院难,一般的地方不难,基层的不难,这就有一个问题,是优良的、好的医疗资源不足,也就是好医生不足,有能力的医院不够,而你服务的面很广,对北京来说,相当一部分患者是来自外地,而外地的患者不会选择到私人诊所去。
至于公众关心的私人诊所如果纳入医保报销体系,刘国恩认还有待卫生、社保部门共同协商。
刘国恩:我们大量诊所还可以通过和我们医保部门进行签约,来管理大量的社区老百姓,这样我们医保部门可以按人头,按就诊的量来进行前期的规划。
原北京市卫生局医政处处长路明透露,近日,国家卫计委也将出台指导意见,医生执业政策将会更开明。目前北京市共有1412名医师办理了多点执业注册,近1/4的医师第二执业地点为基层医疗机构。
医改破冰,也许注定要在充满争议中艰难前行。(记者郭淼 冯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