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推进重离子治疗装置产业化
于2006年开始的重离子治疗肿瘤临床试验,到去年年底已为213例患者进行了试验治疗,疗效显著,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世界第四个实现重离子束治疗肿瘤临床试验研究的国家。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蔡晓红提出了推进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离子治疗装置产业化的建议。
据介绍,通过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工程的建设和重离子临床试验治疗的实践,中科院近物所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重离子束治疗研究和治疗装置研制人才队伍,掌握了相关关键技术,申请了60多项专利,形成了一批自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了自主研发重离子治疗专用装置并使之产业化的实力。
重离子治癌具有治愈率高,治疗周期短等特点。据测算,我国将会有数百台重离子束治癌专用装置的市场需求量,相当于约千亿的市场空间。重离子治疗装置关键部件的加工制造可带动相关高技术产业链的发展,发展成为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科院近物所及其控股的兰州科近泰基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先后与武威和兰州签订了两台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的商务合同,项目全部由企业投资。目前已完成了大部分设备的加工生产,治疗装置大楼已基本完工,即将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方可申请产品注册。如果能尽快取得产品注册证书,并配套可行的政策,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离子治疗装置必将以优良的性价比、运行维护易于保障等优势赢得国内市场,进而进军国际市场。
蔡晓红委员介绍,重离子治疗装置是目前世界上投资额最大,技术最复杂的第三类医疗器械,目前没有现行的产品标准,急需建立我国重离子治疗装置的标准、注册检验、技术审评及临床试验等制度和规范,并制订配套政策,指导和推进重离子治疗装置的推广应用。
为尽快完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离子治疗装置的注册,大力推进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离子治疗装置的产业化。蔡晓红委员提出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法规;区别对待国外和国产创新医疗器械的注册审评工作;制订我国重离子治疗装置的配置规划;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医疗单位使用国产重离子治疗装置等建议。(本报记者 谢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