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改写形式主义的“剧本”并不难
“慰问困难户时,我明知道是被安排的,看的是关系户和重点户,嘴上说要改进,但没有实质性行动。”这句自我批评的话来自近日召开的一次民主生活会,说话的是浙江金华市委书记徐加爱。(6月26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召开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红红脸、出出汗”的目的。从现在各地报道的民主生活会情况来看,许多地方官员敢于讲一些能让自己出汗、让别人流汗的实情,百姓也能够听到一些官员的内心独白。比如一个地级市委书记关于“知道困难户都是被安排的关系户和重点户”的自我批评,就让许多网友大呼不理解。
明知困难户是关系户和重点户,偏偏还要去那里慰问,这首先说明一些官员已经习惯了形式主义味道很浓的角色,也麻木了对于虚假表演的基本良知。甚至可以说,在形式主义泛滥的当下,个别官员习惯性“被安排”,不自觉“入戏”成了演员,而且“演技”也不错——自己参加什么活动、见什么人,都是属下安排好了的,届时出场便是。至于行程如何安排以及事情本身是否属实,有时不管不问。虽然这种现象仅属个别,但也应该引起重视和警惕。
当今的访贫问苦基本都是送大米、面粉、食用油之类的物品,形式总是“老一套”,似乎这就是对贫困家庭的最好帮助。官员拎着米面油进行慰问时,往往有“长枪短炮”拍照不停,其作秀架势屡屡让被慰问者反感。像这样的慰问,剧本早已写好,官员只是按剧本行事,被慰问的所谓困难户根本不是主角,要么只是配角,要么只是道具。
既然“剧本式”的慰问屡被诟病,甚至招致官员反感,那么如何修改剧本,让慰问效果实实在在,把好事办到百姓心坎里?笔者认为,除了官员自己,没有别人。如果连主要领导都习惯和麻木了这种虚假,其他人又有什么动力和胆魄来改变呢?
其实官员做出积极的改变并非难事,困难也没有想象中大。记得李克强总理在内蒙古调研时,有一位光着屁股的小男孩出现在了电视镜头之中,甚至有点“抢镜头”的味道,可是这样的镜头仍然出现在了中央媒体上。这充分说明,调研也好,慰问也罢,剧本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逻辑缜密和永远高大上的,只有真实的才是最好的。中央领导尚且能够做到,地方官员想改写“慰问困难户”等形式主义的剧本,相信也不是多难的事。(济北南)
专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