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男医患癌动手术惦记病人 安全接生1500多次
曾纪伦(右)在给村民量血压。记者 罗静雯 通讯员 李云喜 摄
“当村医,就要讲医德、讲道德、讲良心。”日前,记者采访潼南县花岩镇龙怀村乡村医生、村卫生站站长曾纪伦时,他反复强调自己当村医的原则,这也是他行医47年的心得和经验。
从1967年至今,曾纪伦始终坚守在偏远的村卫生室,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当地干部群众称赞他为“最美乡村医生”。
他随时带着药箱,接生1500多名孩子未发生一起事故
1963年,初中毕业的曾纪伦面对家乡缺医少药的现状,立志学医。他参加了县卫生局组织的半农半医红卫中学卫生班。4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到原红岩公社10大队,当了一名“赤脚医生”。
当上医生后,曾纪伦始终坚持药箱不离身,方便随时给群众看病。1971年2月的一天,他正在地里干活。“曾医生,我老婆快生了,请你帮帮忙接生。”本队社员陈某气喘吁吁地跑来求助。
曾纪伦丢下活路,背起药箱就往陈某家里跑。进屋一看产妇正在床上痛苦地扭动。曾纪伦检查后说:“你爱人骨盆狭窄,娃娃又大,有点难产,你要配合鼓劲。”他一边安抚产妇“使劲、用力……”一边设法助产。
孩子终于出生,却因呼吸窘迫脸色苍白,不哭不闹。曾纪伦毫不犹豫地为孩子做人工呼吸,把一口口粘液从孩子嘴里吸出来。经过约半小时抢救,“哇——”的一声,孩子哭了,父母也跟着长松一口气,眼泪直流:“曾医生,多亏你哦!”确定孩子平安无事,曾纪伦婉言谢绝了主人的糖开水煮鸡蛋:“这个给你老婆吃,她需要营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条件艰苦,很多妇女生小孩都在家里生产,曾纪伦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接生婆。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曾纪伦先后接生了1500多名孩子,从未发生一起事故。
他的手机号码成了当地村民的“120”,接到电话就出诊
“曾医生,我老伴吐得凶,请您快来看一下。”2012年5月的一天晚上,花岩村70岁的张光春老人半夜病得厉害,其老伴赶紧给曾纪伦打电话。
“不要着急,我马上来。”曾纪伦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边穿衣服边回应。他背起药箱,打着手电,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张家赶。走了近1小时山路终于到了张家,来不及喘口气,就急忙为张光春听诊。
经过诊断,张光春患的是急性胃炎。曾纪伦赶紧给老人打针吃药,并一直守候至病情好转。临走时,他还嘱咐张光春老伴有事就打电话。当他回到家里,已是第二天凌晨两点多钟了。
“我们信曾医生看病,他不仅医术高,收费也便宜,看一次病一般都在10元钱以内。”龙怀村村民刘应和说。
为了方便群众看病,曾纪伦把自己的手机号码打印在纸上贴到村里,让村民有急病就打电话,他随时出诊。
这个“120”电话,不仅龙怀村村民常打,与龙怀村相邻的其他村村民遇到急病也打。有一次,邻村王某4岁的儿子深夜突发高烧,神志昏迷,手足抽搐。曾纪伦凌晨1点接到电话,二话不说立刻起床,冒着严寒,步行数公里山路去救治。因抢救及时,患儿最终脱离危险。
除了工作中尽职尽责,曾纪伦还热心援助经济困难的病人。当地不少群众告诉记者,曾医生真是个好医生,常为外地患病者免费提供食宿。据不完全统计,47年来他资助困难户达500余人次,减免费用达2万多元。
他自己身患癌症上了手术台,还惦记着村里的病人
“陈主任,你就让我回去嘛,我要给一位病人看病,答应了人家要讲信用,不然她在家里会等着急的。”去年8月9日,身患膀胱癌的曾纪伦躺在病床上,还惦记着龙怀村胰腺癌患者李朝秀的病情,再三向县中医院原外一科主任陈昌勇请求提前出院。
“你都病成这个样子了还想着病人,要不要命了!”陈昌勇“吼”了曾纪伦一句:“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安心接受手术治疗。”
去年6月,李朝秀被新桥医院诊断为胰腺癌晚期,医生嘱咐家属准备后事。李朝秀儿子尹丛兵找到曾纪伦:“曾叔,你从医几十年,我求求您想些办法,让我妈多活几天。”
当时正值酷暑,曾纪伦冒着高温到李朝秀家替她诊治。尹丛兵看到他满头大汗脸色苍白,就问:“曾叔,您怎么了?”“没事,天气热,我可能中暑了。”曾纪伦说。
其实,曾纪伦此前已确诊患了膀胱癌,而且到了中期。为了给李朝秀治病,他隐瞒了自己病情。直到8月初病情再也捱不住了,才住进了县中医院。
县中医院院长刘素芳特意请来重医附一医院泌尿科主任吴小候会诊:“吴教授,你一定要治好曾纪伦的病,他是一名乡村医生,乡亲们离不开他。”
吴小候也被这份朴实的执著打动,先后两次为曾纪伦做了手术。目前曾纪伦的病情已得到控制,他又开始要求提前出院:“村里好多人都还等着我看病呢。”他总是这样对家人和医生说。(本报记者 罗静雯 通讯员 李云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