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推动亚太自贸区需要真正迈出步子
中国APEC研究院院长盛斌
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主任刘晨阳
作为一年一次的亚太地区领导人大聚会,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10日至11日在北京雁栖湖畔举行。持续一年的“APEC中国年”所取得的成果,将在领导人宣言中得以集中展现。身为东道国,中国在本次APEC会议的主题、议题以及成果设计上,都展现出一个大国对亚太乃至世界发展的担当与努力。中国如何通过举办本次APEC会议,为该组织注入新活力,怎样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描绘新蓝图?中国APEC研究院院长盛斌教授、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主任刘晨阳教授对此进行了解读。
APEC议程是个筐
中国得装新想法
齐鲁晚报:在APEC成立25周年这个重要节点,本次“APEC中国年”的主题设计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意义是什么?
刘晨阳:“APEC中国年”其实是从今年初甚至去年底,在上一个东道国印尼的任务刚完成后就开始了。中国接过了接力棒,然后继续。会议的主题设置也是从今年初开始,先拿出一个初步的意向,摸一摸大家的认可程度。大概今年2月份开始,正式启动整个一年的会议议程。
“面向未来”背后有深层含义。APEC在1989年成立,过去25年取得了不少成就和进展,但是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怎样加强议题落实的时效性、如何深化这个组织在亚太地区的引领角色等,都需要在总结过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今后的发展设计更有前瞻性的目标和路径。
齐鲁晚报:今年的三个议题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为什么会选择这三个议题?
盛斌:有一个比喻,说APEC就是个筐,看大家往筐里装什么东西。这一届会议提了,后面还得延续,不能没了下文。所以现在轮到哪个国家做东道主,它都会想在APEC的议程里加点东西,不管大小。
对中国来说,以往在参加别国举办的APEC会议时,主要是了解别人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想法是什么、中国能拿什么应对,今年身为东道主,责任就重大了。中国得提出新东西,而且必须有创新性、包容性的想法。
有效推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这是历届APEC会议的重中之重,但近些年来,APEC在这个议题上行动迟缓。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是中国紧扣当前全球创新与变革发展的大潮流,应对国内体制、制度与技术创新的需求和新挑战,而设置的一个新颖和独特的议题。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是配合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的。要想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亚太地区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缩小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全面加强经济合作,首先得让各个国家和地区能够联通,强化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在贸易投资等各方面跟上。
推动亚太自贸区
需要真正迈出步子
齐鲁晚报:作为学者,您最关心其中的哪个议题?
刘晨阳:前面说过,“APEC中国年”是一整年的进程,老百姓可能会忽略前面那些会议,大家关注的焦点,可能还是领导人会面的这两天。作为学者来说,我们更多地关注会议本身,经过一年的发展,究竟最后取得什么样的成果。你也可以看出大家的分歧点在哪里,往往争得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意义最大的地方,既然难度大,肯定最重要。
齐鲁晚报:本次APEC会议中,分歧最大、意义也最大的一点,是不是推动亚太自贸区?
刘晨阳:对,我觉得应该是。虽然没有人明着跳出来说,我反对亚太自贸区,但是,在一些关键点上,能不能启动可行性研究、能不能设置重量级的目标、能不能设立一个时间表,分歧还比较大。
盛斌:中国这次要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多少让人有点意外。为什么要推进,我想一个是因为中国想把这次会议办成里程碑式的会议,做点大事。你不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个最核心的问题上动手,这个会议不会取得多么辉煌的成果,所以中国选了一个最核心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中国其实希望通过这样的契机,慢慢成为APEC的一个领导者,这也是中国在整个外交布局中的一个重要谋略。
另外,也跟现实情况有关。现在亚太区域一体化在某种程度上有分裂的可能,美国人搞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中国支持东盟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RCEP不包括美国,而TPP排斥中国,这是两条道路。所以,我认为,不排除我们的高层领导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把这些自贸协定框在一块儿,搞一个更多边的、大一统的东西,弥合两条道路间的一些分歧和差别。
齐鲁晚报:美国对于亚太自贸区是什么态度?
刘晨阳:美国认为,现在不是推动亚太自贸区的最好时机。它也从来没有认为自贸区不可行,因为这原来就是美国在推。但现在因为TPP谈判正处在一个关键点,所以美国不希望有一个全新的机制,对它产生外来的离心力,再加上美国也不希望中国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的领导力发挥得过于明显,所以,美国还是希望这个事再拖一拖,从长计议。
而从中国的角度来说,推动亚太自贸区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中国还是希望尽可能多地往前推,而且要落到实处。既然说实质性推进,那么仅仅是一般道义上的推进就不够了,还需要在一些具体环节上把步子真正迈出去,我认为这是中国真正想做的。
而且,这不是只涉及中国一家的利益,也不是只有中国一家在推动亚太自贸区。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在推动亚太自贸区,美国在推动TPP,二者之间是不是竞争关系?其实不是这样,中国推进亚太自贸区,是从亚太区域经济的总体进程考虑的,觉得现在到了一个需要勇气去迈出这一步的时机,这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感。
齐鲁晚报:达成的成果,其实质性怎么体现?
刘晨阳:就看路线图里的成果多不多了。如果只是一般性的已经明确的外围成果,比如建立自贸区的信息通报机制,加强对发展中成员谈判能力建设,这些在5月份的会议中就已经达成一致了。现在的关键就是对于《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大家最后在哪些关键环节上、哪些问题上达成什么程度的共识。
比如,今年什么时候能够启动官方主导的可行性研究。这跟学术界、民间自己搞的研究完全不一样,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各经济体的官方立场。按照惯例,可行性研究结束后,就意味着会启动谈判,所以它的意义还是比较重大的。
8日闭幕的部长级会议就路线图达成共识,决定启动实现亚太自贸区有关问题的联合战略研究。这说明APEC内部各经济体就亚太自贸区达成了一种官方共识,这已经是此次会议能取得的非常大的进展。
互联互通,
今年再添一把火
齐鲁晚报:提出加强互联互通建设,是不是也是中国加强自身地区影响力的体现?
刘晨阳:一个议题想成功的话,第一得获得绝大多数成员的共识,如果有人强烈反对,那这个事就推不下去了。如果大家多少都有共识,比如说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各有利益诉求,他们之间能找到更好的契合点,那样的议题才是有生命力的。历史上APEC推出的概念,有的一年两年就悄无声息了,有的就成为支柱领域有影响力的事项。
比如互联互通,从去年成为一个主要议题,到今年又加了一把火。所以我觉得,今年中国取得的一些外围成果,比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建立,正好和这个概念互相衬托。其实,它们都不是在APEC框架下推进的成果,但正好和APEC加强互联互通的趋势、跟大部分成员的诉求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我觉得一方面是中国本身具备相关资源,同时这方面合作也是大家认可的加强合作性的一个好的抓手和着力点。所以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肯定是今后APEC走得非常实的一个热点领域。
齐鲁晚报:不同国家在这个议题下面,分别有什么诉求?
盛斌:发达国家对这个问题不是很感兴趣,它主要考虑的是自己能从这个项目中获得哪些收益,怎么把服务、货物卖到发展中国家。所以加强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特别能得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对于中国,把这项议题加到APEC议程里之后,我们的外交新谋略,比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些想法就能在一个更大的国际平台上得到认可。
当然,接受这些基础设施合作或援助的国家自己也有一些想法,它们一方面希望可以给本国经济带来好处,但也有防卫性的一面。跟中国整体使命差不多的一些国家,比如说韩国、日本,它们关注的是,大家是不是能共享收益、是不是能平起平坐。美国这样的国家,它的关注点是通过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会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另外就是它的私人企业,怎样参与到这样一个大目标中去,能获得什么样的利益。
更具大国范儿的
“中国烙印”
齐鲁晚报:中国怎么给这次APEC会议打上“中国烙印”?
刘晨阳:从这次APEC会议的议题设计上看,中国更有大国风范,更能站在亚太区域合作进程的角度,去做具有前瞻性的推进,而不是说去关注一些目光很近的、自己的一些东西。从这一点说,中国是更有历史责任感和大国责任感的,能真切地从各成员的利益考虑,希望通过这一年的努力,为亚太地区的中长期发展搭建一个崭新的框架、绘制一个蓝图,这就是区别和特色。
盛斌:要想办成一个成果显著、凝聚共识的重要会议,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国际宏观条件必须得好,没有太大威胁,没有太大刺激;另一个是必须大国办。只有在大国办,才能产生重要成果,比如在中国,或是在美国。
齐鲁晚报:目前在全球治理机制中,APEC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中国能通过这个平台展示什么形象?
刘晨阳:再过几天,二十国集团峰会(G20)就要在澳大利亚召开了。现在很多人已经把APEC看做和G20、金砖机制等一样的、在全球治理中很重要的一个机制了。它的视线,可能不像以前一样向内看亚太,而是将更多的视线转向世界,在全球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盛斌:亚太地区现在是全球最活跃的地区、最具希望的地区。从国际层面来讲,如果一个国家在亚太地区具有领导者的角色,就抓住了心脏地区,就等于抓住了世界的一大半。通过这次会议,我们能展现出中国是本地区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大国,甚至是领袖级的国家,至少我们是可以和美国共享、共同领导这样一个地区的。
第二个跟外交有关,这次会议展示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而不仅是个大国、有影响力的国家,而且中国不是免费搭车,也对地区事务有责任。像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是要承担责任、要投入资金的。
第三,像第二个议题里的改革创新等话题,反映出中国是一个有改革和创新意识的国家,把国内现在的工作重点,跟APEC这个地区乃至国际层面的会议对接起来,体现出中国一个更加开放的、创新的形象。深度记者 张文 刘志浩 实习生 杜瑞 吕倩 梁舒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