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双港镇多处圩口破口 村落被洪水围成孤岛
一周前,安徽桐城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暴雨袭击。连日暴雨袭击下,桐城双港镇多处圩口被破,近两千人流离失所。
当地政府启用了多所学校作为临时安置点,但是在洪水围困的青城村,却有20多位老人不愿撤离,坚持在“岛”上守护自己的财物。
最近几天,76岁的程昌富成了青城村留守者的守护人,每天都要撑着自己的“木盆船”往返于洪水两头:一头是村口断路,一头是被水围成的“孤岛”。
船家
安徽省桐城市双港镇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呼,连日的降雨让这个农业大镇成为桐城灾区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镇子南北多个圩口(防水的堤)溃口之后,附近地区的积水顺地势流下,沉淤此处。
青城村的村路两旁成片的水稻田地已经深深地埋在了积水下面,水边民房的墙壁痕迹可以看出,洪水最深时,没到了二层楼的窗户。
76岁的程昌富撑着一个大木盆在水中。行至水浅处,他下来拉着小船,蹚水而行;将要深处,老人跨上木盆船,身手麻利。
“我们长在圩子边的人,哪有不会水的,不会划船的?”从7月2日双港镇受灾以来,这个驾着大木盆的程昌富成为这里为数不多的船家,每天接送人十几趟。
水电
10日下午,程昌富的“木盆船”划到了被水围住的青城村。与其说是村子,这里更像一个四面环水的孤岛。在孤岛的这个临时“码头”,四五名村妇坐在凳子上,望着水,闲聊着家里的生计。
“周围虽然都是水,但不能喝啊。”一位阿婆说水里都漂过死猪的,抱怨现在蒸米饭都要用矿泉水,“一块钱一瓶啊,用不起的。”
电线杆和电线还在洪水中泡着,“我们连手机充电都要坐船到对岸去。”76岁的钱老太说,通常都是儿子拿着大家的手机乘船去村外充电,她49岁的儿子是这个孤岛上最年轻的男人。
大家抱怨的时候,程昌富坐在一旁抽着烟,不言一声。村民们说,起先就是靠程昌富的一条木盆船,总是要麻烦他,现在终于又有了一条新船。
“我儿子在网上买的,第一天订,第二天就送到了村口。”钱老太说,儿子的那条船很轻,“小船,塑料做的。”
守望
无论程昌富还是那些留守村民,都说不清楚洪水是哪一天下来的,印象深刻的是7月1日那天的大暴雨。
洪水来了之后,当地下达了紧急撤退的通知。在鸭子村,不少老人是被年轻人强行背走,但青城村却留下了20多个人。
住着危险的房子,断水断电,大家仍不愿离开这座“孤岛”去住安置点。有人说:“舍不得家里的那头猪,”也有人补充说:“我还有那两三只鸡。”
汪凤娜家的猪陷到了水里,“我去拉它,根本拉不动。”汪凤娜说幸亏自己儿子在家,把猪给扽了出来,“我家就养了这一头猪,不能让它出事的。”
“我们回来的时候,它们要都死了,以后的日子不也很难过吗?”一位养猪的留守者说。
木盆
下午3点左右,程昌富回到了自己的家,位于洪水中的另一处“孤岛”。
程昌富也养了一头猪,他希望过年的时能让打工回来的儿女吃上现宰的猪肉。
四个儿子三个在外面打工,大儿子在北京做木工。现在大儿子都当爷爷了,一家8口都在北京,生意并不好,但每年还要给程昌富寄2000元钱。
在青城村和双港镇的其他村子里,有许多人都在北京做着木工,“没让他们回来,就是回来了也没什么作用,该淹还得淹。”
程昌富年轻时也在外面做木工活,但是家里始终留着祖上传下的那只大木盆,大木盆是以前种田上肥时用的。
“1973年发大水,家里什么都没有,就是靠这个‘木盆’逃命的。”程昌富说,那时几乎家家都有这样的“木盆船”。
43年前的洪水给程昌富留下的经验是:“我们住在圩子的人,必须要留着这船。”
洪水何时退去尚不得而知,生活却一直在继续。
本版文/本报记者 满羿
摄影/本报记者 黄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