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前世今生”看运河:携千年风华 续不老“传说”

2016年10月22日 12: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前世今生”看运河:携千年风华续不老“传说”
中国大运河杭州段夜景。 杭州运河集团供图 

  中新网杭州10月22日电(记者 王逸飞 实习生 梅芳燕)放眼世界历史,很少有一座工程能如中国大运河般规模之宏大,存在之恒久,功能之显赫,影响之深远。

  作为华夏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它流淌2500余年,绵延1800公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中国东部6大省(市)。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开拓者,它为沿线地区带来繁荣,将一个个时代推向繁华,助力着中国经济、文化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

  大运河,似一个不会老去的故事。它“阅尽”历史,在当下又用自己的“身躯”为中国东部带来着越来越多发展成就,延续着富国益民之实践。大运河,是一份千年不断的情愫。它所体现的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精神,和其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如今也依然鼓励着人们,成为其精神生活永不枯竭的重要支撑。

  回忆运河,阅读运河,展望运河,是致当下,更致未来。

  “昨日”运河:意志独立 富庶两岸

  在位于杭州市北部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里,一块已然泛起斑驳痕迹的木牌上记录着这样一段文字:

  长城与大运河,是中国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所刻划的两条有形的线。如果说长城以其屏障功能保卫着农耕文明的平安,那么运河则以其交通功能为这个文明注入勃勃生机。虽然运河缘起于军事和政治的目的,或许还有隋炀帝陆地行舟的梦想,但它顽强地显示出自己独立的意志,在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当众多城市在运河畔崛起时,人们怎能不把它视作中国东部平原的母亲之河?

  如其所述,有关大运河的“昨天”,用意志独立、通衢南北、富庶两岸来定义,无疑有着其极强的贴切性。

  大运河这部“历史”,开篇于春秋时期。彼时,各国主要为实施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而开始开凿各种地方性运河,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魏惠王开凿的鸿沟等,它们也便成为了大运河在时光中留下的第一丝印记。

  对于运河而言,其“成长”无疑是一段漫长之路。从雏形到基本成型,其默默“走”了千年。

  公元6世纪末,华夏大地结束百年分裂,隋朝的出现令中国再迎天下一统、“分久必合”时代。公元7世纪初,隋炀帝作出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令人先后四次“改造”运河,使北京与杭州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实现了直通船舶。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彼时隋炀帝的动机,已超越了服务军事行动的目的,而向南北经济加强联系的经济目的转变。

  而在元、明、清时期,为使南北相连,三家王朝又各自对大运河进行了相应改造。一步步的拓展,也让大运河在经历千余年时光洗礼后,以世界第一大运河之地位傲然于世。

  作为历史上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运河“富庶两岸”的功能也不得不提。可以说,它塑造了自己“水”主沉浮的生动故事。

  以杭州为例,唐时起,杭州城中运河开始得到发展。南宋定都杭州后,江南的漕运的繁忙不仅使杭州有了“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的独特水乡风韵,更成为世界最为繁华之地。以杭州湖墅地区为例,彼时每当夕阳西下之际,这里“樯帆卸泊,百货登市”,入夜则“篝火烛照,如同白日”。

  再如隋朝时期的运河名邑扬州,隋炀帝时在其城内开凿运河,使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借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一举成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而在中国北方,水道的开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

  除却经济层面舞动风华,大运河为中国南北文化交流融合所作出的贡献,也理应被记住。

  伴随着运河的开凿和通航,桥梁、码头、货栈、仓库、船闸、水坝等设施纷纷出现在运河线上。这个关系密切的物质文化群为运河航运带来了便利,也构成了运河带上一道壮美的风景线,极大地丰富了运河文化的内涵。此外,运河也犹如一条彩带,连结着南北文化艺术,使沿河两岸诗文、绘画、雕塑、书法、音乐和舞蹈等得到了长足发展,呈现出异彩缤纷的局面。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2002年,原本只负责通航的京杭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之一,成为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环节和通道。通过它,长江下游的水得以送到北部缺水的山东和河北等地。千百年过去,它依然是“昨日”那条运河,也依然演绎着自己造福沿线的不老故事。

  “今朝”容颜:融汇古今 风姿绰绰

  运河是古老的,它从历史中走来,倒映着千年历史文脉。运河又是现代的,时至今日其依旧风姿绰绰,散发着愈发浓烈的现代之“美”。看运河之变,无疑也是审视当下中国之变。

  讲述运河风貌变迁,及其更深程度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故事,合适的切入口有很多。

  位于大运河最南端的杭州,是中国运河文化最为浓厚的城市之一。这里的两岸,曾因经贸往来繁华富庶,也曾因人口集聚记录了江南白墙黑瓦的历史风貌。同样,工业时代的到来,也一度让这里的沿岸成为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聚集地。

  近十年,在运河保护方面杭州开启了“扬弃”之路:扬市井文化的活力因子,弃其附着的脏乱差;扬历史建筑之传承魅力,弃其老旧失修之隐患;扬城市经济绿色发展,弃其以污染换发展的思路。

  如今的大运河杭州段两岸,无疑是充满现代气息与勃勃生机的两岸。上世纪一度变黑的河水,经过持续“治水”努力重归清澈。原本喧闹的武林门码头,当下已是霓虹闪耀楼宇高耸的城市中心。曾经带来工业污染的沿线厂房,现在成为文创产业、互联网企业成长的最佳“温床”。值得关注的还有民生层面,杭州贯通了运河两岸约23公里游步道,打造了市民休闲、健身的“生态长廊”。该市还通过建设和提升沿河社区,让两岸百姓成为运河综保工程的最大受益者。

  沿杭州北上,地处大运河中段的扬州,同样彰显着运河融汇古今的风貌升华。如今,该段河道每年运输量都在一亿吨以上,相当于3条京沪高速的运量。其同时建成了清水走廊及绿化风光带,增强城市“绿肺”以及文化、旅游等功能。而运河与人们互动的一帧帧画面,也正成为运河扬州段的新名片。

  说到变迁,运河沿线城市枣庄也颇具代表性。曾经,运河岸边的台儿庄古城曾因战火几乎被夷为平地,该市10年前启动其重建项目,用留古、复古手段重现了南北交融、开放包容的运河文化。如今,历史上的重要漕运枢纽——台儿庄古城短暂消失后,不仅重新回归人们视野,还成为了知名旅游目的地及运河文化的重要展示地。

  今天的运河,在“颜值”上发生着巨变,同样在“气质”上也已不同于往日。

  两年前的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申遗的成功,也为吸引更多力量保护大运河、大运河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和推动旅游业发展等,提供了全新机遇。

  运河之变,是一场有关时光和发展的变迁。而在这场变迁背后,最能够触动人心的,莫过于这条走过千年的河道与流淌不息的河水,已经与其沿线每一座城市,和这些城市中的无数人们,产生了难以割舍、互相依存的美丽“情愫”。

  “明日”新曲:18城戮力齐心 大运河未来可期

  千年大运河孕育了开放包容、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纽带,它也承载着当下中国经济社会蜕变“精华”,再次呈现着区域发展的“以水而兴”的故事。而放眼未来,这条中国东部平原母亲之河的“明天”又将如何?

  21日,在由中国新闻社、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大运河国际高峰论坛上,18座运河沿线城市代表为探讨大运河的保护与利用而汇聚一堂。他们用行动证明着,在大运河的未来发展中,18城正勠力齐心串珠成链。而他们也在各自实践中,共同推动着大运河向生态之河、人文之河、景观之河质变。

  未来之信心,源于各地的运河管理理念正由“各自为战”转向“协同合作”。

  如杭州市副市长张建庭所说:“中国大运河的文化遗产是其核心价值所在,需要杭州与大运河沿线城市同舟共济,携手保护和传承,这也是运河沿线城市的共同使命。”

  未来之信心,源于各地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开启的致敬运河未来实践。

  在枣庄,该市正将文化旅游作为战略指导,将运河与城市命运相连,引领城市转型;在扬州,后申遗时代其正在遗产宣传、旅游开发、展示利用方面不断的探索,如正在编制实施环扬州古城大运河遗产展示利用方案,建设盐业文化展示馆和运河传播工业遗产展示馆等项目。在天津,把运河打造成为“水清岸绿、功能完善、产业齐全、布局合理”的京津冀“水上通道”已成为其近期目标。

  未来之信心,还源于各界以“主人翁”姿态,向大运河未来发展建言献策的“家国”情怀。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表示:“要继续巩固大运河申遗阶段各方面的创新,进一步落实大运河协同管理机制;继续加强运河遗产的调查研究工作,整合运河的遗产资源;继续充分发挥大运河监测体系的活力和效率,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来做这件事;继续向社会公众加强宣传,公众参与尤其重要。”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指出,大运河可尝试作为大遗址、线状遗产进行活化,其有条件变成世界遗产旅游的典范。大运河枢纽、漕运、区域文化整个体系要进行整合开发,其民宿产品、特色小镇、乡村以及运动产品等都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经营业态不仅有观光还要有度假。

  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陈孝忠认为,未来保护与利用大运河,要思考如何在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的情况下展示运河的遗产价值,而不能激进和过度的开发,各地要拿捏好这个“度”。

  风物长宜放眼量。携着千年风华的大运河,正在当下展示着更为蓬勃之生机。而正是因为一座座城市的倾情努力,一句句箴言映出的真情,一个个心愿铸成的宏愿,大运河的故事,也必将一直延续下去。(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