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见闻:贵州搬迁移民“幸福年”
中新网贵阳2月10日电 题:(新春见闻)贵州:搬迁移民“幸福年”
作者 杨云
2017年春节,地处中国云贵高原的贵州省有24.18万人从深山区、石山区及从不易生存发展的山沟沟、偏僻的山坡坡搬迁出来,在春节前夕搬进政府提供的集中居住区,实现“易地搬迁”。对于这24.18万人来说,丁酉年(鸡)年是他们的转折之年、吉祥之年。
正月里,年味正浓。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绿化乡马坎村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点,一幢幢整齐的房屋比肩而立,青瓦、白墙,被含苞欲放的红山茶点缀。
2月10日,离中国农历元宵节不到48个小时了,29岁的村民唐开勇的屋子里,雪白的墙面,干净整洁的卫生间、厨房,宽敞的阳台上大红的喜字静静诉说着这个新家庭的幸福。
这个春天里,唐开勇是“双喜临门”——迁新居,娶新娘。
唐开勇原来住在绿化乡四方井村,由于居住条件恶劣,为维持生计,他从9岁开始就随父母一起外出务工,在外漂泊已有20年。
虽然外出多年,但还是没有攒够修房子的钱。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唐开勇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没有婚房成了他面临的最大问题。
“因为一直没有房子,婚事只好一推再推。”唐开勇说,“就在自己正发愁的时候,堂哥从老家传来了好消息,按照政府易地扶贫搬迁条件,我家可以得到一套12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我是赶上了好时代,有了房子,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迎娶新娘。”
“政府不仅给我们分了新房子,还分了一头牛、一百只鸡、一亩菜地。”唐开勇的父亲唐光志开心地说。
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由于受石漠化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长顺南部是有名的麻山极贫地区,也是贵州省扶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记者来到鼓扬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栋栋小青瓦、黄粉墙“小洋楼”整齐排列成一排,大红的灯笼、喜庆的福字增添着春节的年味,篱笆栅栏圈起的菜地,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村民李廷富家的铁炉子烧得旺旺的,房子宽敞亮堂,家具都是崭新的,一家人正围着铁炉子看电视、嗑瓜子,暖意洋洋的幸福味充满新家。
李廷富一家是1月初搬的家。他和另外11户村民成为鼓扬镇纪督村大山组第一批搬迁的村民。踏着宽敞的马路,走进新建的楼房,享受着新村里跟城市一样的自来水、路灯、绿化,李廷富感概:“好日子真的来了。”
贵州省安顺市镇宁自治县沙子乡的张正明,这个春节心里很是高兴,3个在浙江务工的孩子都赶回来过新年。“全家人有好多年没团聚了,不是孩子们不想回来,而是回来了也没地方住。”张正明说,“如今搬迁到易地扶贫安置点,房子大了,孩子们回来,再也不用搭地铺了。”
春节前,包括张正明在内的沙子乡甲山村簸箕组苗族居住点的25户125人已搬迁到了新房,上下两层楼,人均25平方米,紧邻公租房,设施齐全。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谢桥移民新区河坪安置点,新近搬迁过来的孙良昌在自己新的工作岗位上忙着。“我是石阡县石固乡戈壁村村民,在老家时种植烤烟大多时候靠天吃饭。”谈到过去的日子,孙良昌表示一年忙到头也只能勉强维持家里开销。
从靠天吃饭到固定工资,从奔波劳累到定点上下班,面对角色的转变,孙良昌感慨,“今年一月份搬迁过来,不到一周时间,万山区政府就帮我和妻子解决了就业问题。现在两个人加起来,每个月的收入能有4000多块钱!”
如今,不仅孙良昌成为物业保安,他的妻子也在小区里做了保洁员,实现了“楼上新家,楼下就业”。
“碧江区目前能够提供的岗位有2900多个,涉及生产加工、公司企业、保安保洁等多个行业。”万山区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大队长刘伟介绍,“根据搬迁对象自身特点和就业意愿,我们进行了一对一推荐。”
“听说搬迁能改变子女上学的条件,昨天晚上我一夜没有睡好觉,一大早起床到甘溪镇上坐车,盼着早点来碧江实地看新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甘溪镇大田村村民,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对象户何琴激动地说。何琴是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第六、第七批共630户易地扶贫跨区域搬迁群众的代表。
记者从碧江区了解到,沿河县易地移民跨区域搬迁困难群众将有5万人落户碧江,目前首批已有109户507人入住碧江区响塘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17年计划搬迁到碧江10000人。
2016年,贵州省开工建设555个安置点,已建成安置房9.7万套,3200个贫困自然村寨实现了整体搬迁,已搬迁24.18万人。2017年,贵州的目标是确保搬迁75万人口、整体搬迁自然村寨3500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