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扎堆生二孩致女教师产假式缺编 地方代表委员支招

2017年02月15日 13:26 来源:中国网 参与互动 

  中国网新闻2月15日讯(记者 魏婧)日前,一则“河南驻马店一高中班主任因怀二胎,要求学生家长替值班”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据了解,自“单独二孩”政策出台到“全面二孩”放开之后,因女教师扎堆生二胎引发的教职人员紧缺事件日益增多,这也成为了近期地方“两会”讨论的热点问题,各地代表委员纷纷支招。

  实行代课老师同工同酬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在广东佛山今年的政协会议上,市政协委员、南庄吉利小学副校长许卓梅表示,该校怀孕或备孕的女教师接近1/3,不仅增大了其他在职教师的工作压力,也催生了代课老师需求量的猛增。

  该校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新快报近期的报道显示,在厦门全市幼儿园专任教师8000多人中,女性达99.28%以上,在此人群中35岁以下占比82.92%。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女教师备孕、怀孕、休产假的人数增幅明显,导致许多学校都发布了急需代课教师的招聘信息。

  选择代课教师填补人员缺口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但对他们的录用是否经过认真考量、临时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等问题时长遭人诟病。

  “代课老师和公办教师劳动强度一样,但是收入大概只有公办教师的三分之一。”许卓梅表示,如何请到合适科目的代课老师、留住优质教育资源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她建议提高优秀代课老师的待遇,实现同工同酬,“希望优秀的代课老师可以转为公办老师,以留住优质教育资源。”

  据了解,目前有地区已经开始探索代课老师同工同酬模式。广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今后除在编教师外,还有一类教师是经过编制部门审核同意的编外教师,即合同制聘任教师。这部分指标内的临聘教师与同样签合同的普通代课教师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薪酬将由财政拨款,实现同工同酬。

  建立代课教师人才资源库

  福建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期间,省人大代表吴丽冰提出,建立教师后备人才储备库应作为解决教师编制不足的手段之一。

  她在议案中提到,由各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市、县(区)教师后备人才储备库,并建立相关的准入、退出机制及管理办法,把持有教师资格证且有实习经验,但尚未就业的师范类毕业生纳入该人才储备库;一旦学校有老师请产假病假,急需人顶岗代课,随时可以到这个人才库查找,择优上岗。

  对此,日前九三学社厦门市政员会提交的《关于“全面二孩”政策后我市幼儿教育应对策略的建议》中也提到,可以以市或区为单位建立临聘老师资源库,委托给民营机构管理,哪个学校有女教师请产假,提前向该机构申请,由这个机构派遣临时代课教师。

  同时,该建议同样强调要将师范类学生的作用发挥起来,因为受过师范训练的代课教师,具有师范专业基础,易快速进入角色、胜任教学工作。具体操作应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一调度,与一些重点师范院校达成合作协议,挑选该校优秀的准毕业生担任教学工作。

  除师范类毕业生,上月中旬,四川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民盟四川省委提交的《关于“二孩政策”后基础教育师资变化的对策建议》还提出,将有经验的退休教师也纳入代课教师人才资源库,并对待岗师资及社会师资进行“摸底”建档。

  增加适当比例的男性教师

  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在全国27所师范类院校的万名学生中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在校师范生男女比例差距明显加大——女生达65.3%,男生仅占34.7%。这意味着,国内大批未来教师中女性几乎两倍于男性。

  上文中民盟四川省委提交的建议显示,近10年来,新进入教师队伍尤其是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教师以女性为主,一些地方新进教师男女比例甚至不足3:7。男性教师的缺乏也从侧面加剧了教师资源吃紧的现象。

  在辽宁省今年的人代会上,省人大代表陆喜江也提出了提高中小学男教师比例的建议,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予以重视,逐步增加男教师的比例。

  民盟泸州市委主委、四川省政协委员周亚琼在接受天府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外已经有许多男性从事幼儿教师工作,但男性幼儿教师在国内却很稀缺,增加适当比例的男性教师,不仅可使得教师队伍更加稳定,而且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方面考虑,男教师可以教给孩子更多的勇敢和坚强,对幼儿前期的心理教育很有帮助。”

【编辑:刘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