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怀东:大别山深处的探宝人
“地质勘探员长期在野外作业,工作环境艰苦,因而必须要怀有‘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对地质事业无比热爱和忠诚。”这是张怀东对“地质人”的深刻理解,也是他25年来从事地质行业的真实写照。
25年野外风吹日晒,25年磨砺与坚守,张怀东将青春热血挥洒在了大别山深处的土地,带领团队勘探出钼金属资源量高达245万吨的世界第二大巨型钼矿床,改变了大别山东段无大矿的历史,他也因此成为“地质人”学习的标杆和榜样,成为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的骄傲。
从事地质勘探事业以来,张怀东的无私与贡献为人们所有目共睹,曾先后荣获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全国地勘行业“最美地质队员”、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荣誉。2017年,张怀东不负众望,先后获得2017年全国十大“最美职工”、201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25年野外坚守,发掘亚洲第一巨型钼矿床
1992年,张怀东从南京地质学校毕业后,成为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的一名技术员,负责皖西大别山地质勘探工作。“工作后才发现,上学时学习的理论知识在真正深入野外一线工作时,似乎没有用武之地,当时心理落差特别大。”张怀东坦言,工作之初也曾迷茫过。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地质行业处于低谷时期,很多地质勘探人员没有项目可做,发不出工资的情况时常发生,再加上野外工作环境恶劣,很多从业者选择了转行或跳槽,坚持下来的人数寥寥无几。
“跟我同批进入313地质队的技术员有三四十个,现在只剩下四个人。”张怀东说。
经过15年的野外一线磨练,2007年5月,张怀东出任《安徽省金寨县沙坪沟斑岩型钼矿普查》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着力对大别山东段成矿区进行勘探。
2008年9月4日,张怀东跟往常一样,吃完早饭后,走了一个小时山路来到钻机平台。奇迹就在这一天发生了。
“我发现当天打孔上来的岩芯颜色明显发灰、发暗,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我初步判断可能是钼矿。”张怀东告诉记者,这一发现让他激动不已,但是他尽快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并立即将该发现上报给队里领导。
经过两天的实验室化验,结果显示,送去的40件样品全部达到钼矿工业指标,“听到这个结果时,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了,心情比中了五百万大奖还高兴。”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张怀东依然难掩激动之情。
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个钼金属资源量达245万吨、储量达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巨型钼矿床终被发掘,从此大别山东段无大矿的结论被推翻,也从而推动了大别山东段成矿理论的拓展。“能够发现一个大矿是每个地质人的梦想,我很荣幸能够参与并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勘探条件惊险,泥石流午夜突袭险丧命
地质勘探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勘探员需要极强的探索求真精神。钻山沟、爬险坡、进深山……“我们往往不走寻常路,一般来说,越险越偏的山区有‘新鲜’石头的可能性越大。”张怀东说。
南方山区的植被比较茂密,在上山“探宝”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蛇、马蜂、蚂蟥等易伤害到人的动物,“尤其是到了夏天,土公蛇、竹叶青蛇等蛇类经常出没,所以每次去野外,我们必携带蛇药。”张怀东说,当地老百姓在野外投放的用来逮捕野生动物的大铁夹子也是威胁他们安全的一大隐患。
张怀东介绍说,对于地质勘探员来说,野外工作是家常便饭。为了方便工作,勘探队往往会居住在当地老百姓家中,而当工作区十分偏远时,他们就只能在山上搭建帐篷。
1998年至2002年,张怀东一行在沙坪沟钼矿床外围进行勘探,由于交通极其不便,他们选择在山上一个相对安全的冲积平台上安营扎寨。
2001年盛夏的某一天,半夜12点多,劳累的勘探员大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大别山山区毫无征兆地突降暴雨,伴随着的是来势汹汹的泥石流。
高处钻机平台上24小时作业的勘探队员最先发现了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酣睡中的张怀东在队员的大声呼喊中惊醒,与此同时,他听到了泥石流滚滚而下的巨响,于是飞速往帐篷外跑。
就在他们撤离几秒钟后,帐篷瞬间被摧毁。“如果钻机的队员不喊我们,我们也会被泥石流一并冲走,甚至会丧命。”这样惊险的一幕,令张怀东永生难忘。
两次手术,长期野外作业落下病根
“从事地质行业,只要有项目,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野外。”张怀东说,每天早晨五点多起床,下午两三点下山,经过漫长的山路,晚上回去后把当天数据转到地质图上,然后根据当天采集到的信息制定第二天的工作计划,这,就是地质勘探员的日常。
从2004年开始,张怀东独立带的项目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工作繁忙,他往往无暇顾及家中事务,因而也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
2008年对张怀东来说是喜忧参半的一年,可喜的是,他带领团队在沙坪沟第一孔就发现了厚大矿体,改写了大别山东段无大矿的历史。而痛心的是,他的父亲生重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但是他却不能日夜陪伴在其左右,留下老母亲独自在家照顾生病的父亲。2009年,在父亲去世前夕,他才真正回家陪父亲度过最后的日子。
因为是在野外工作,所以地质勘探员的饮食和作息极其不规律,张怀东的身体也落下了关节炎等大大小小的病根,甚至,还因此动了两次手术:一次是急性阑尾炎手术,一次是胆结石手术。
2008年,张怀东开始出现腹部隐隐作痛的情况,起初以为是吃坏了肚子,便没有在意,后来,疼痛的次数越来越频繁、程度越来越严重,他才肯暂时离岗去医院检查,“胃、肝等几乎各个部位统统查了一遍,但是始终没有发现病因。”
然而,张怀东受疼痛的折磨与日俱增。2009年,他的腹部再次疼痛难忍,这一次,他被查出得了胆结石。可是,手术拆线的第二天,张怀东就闲不下来,进了矿区陪同前来考察的人员了解钼矿情况。
“中午吃饭不方便,往往是馒头就咸菜或者是干吃方便面,冬天时的凉馒头实在是难以下咽。”恶劣的工作环境、强大的工作压力、不规律的饮食习惯等等,严重困扰着地质勘探员的健康,这也是张怀东得急性阑尾炎和胆结石的重要原因。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是地质勘探员的“三光荣”精神,也是张怀东一直以来的信仰和精神指引,“只要还能干得动,我就要为地质事业奋斗终生。”张怀东语气坚定地表示。(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群)
专题:劳动者之歌